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要“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禮儀禮節是道德素養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禮文化源遠流長。先哲前賢們高度重視禮儀作用,《詩經》云:“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記·曲禮》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儀式規范外,也滲透著大量倫理道德觀念的禮義教育。師范生作為教師隊伍的重要源泉,基本禮儀教育應當成為師范生的必修課。
禮儀養成教育是指家庭、學校、社會等通過對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訓練,使之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將社會禮儀規范和禮義內涵積淀為個體道德品質的一種培養方法。基本禮儀養成教育在師范生培養中處于重要的地位。
首先,這是由師范生培養任務決定的。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引領學生思想進步、拓展學生知識的導師。師范生是這類工程師的后備軍,其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億萬青少年的成長成才,關系民族復興偉業的實現進程。
其次,這是由禮儀習慣養成、鞏固的規律所決定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在塑造個人品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具有極強的可塑性,通過正面教育引導和禮儀養成訓練,就可以習久成性,積淀成認知認同的“禮義”(禮儀內涵)和踐行、恪守的“儀禮”(禮儀形式)的良好行為習慣與禮儀文明素質。此外,禮儀文明還是一種感染性很強的素質,一旦養成,就成為行為人的內在自律需要,使其不慮而知、日用常行,使自身行為在生活中自覺地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與禮儀規范。
再其次,禮儀養成教育也是師范生思想品德培養總體目標決定的。誠然,禮儀文明素養是對各類大學生的要求,但師范生往往是未來的人民教師,較其他專業學生在思想品德和文明禮儀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師范生培養院校應充分認識師范生禮儀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各個環節,將禮儀養成教育放到師范生思想品德培養的突出位置,統籌抓好做實。
當前,在師范生教育中,禮儀教育存在忽視課堂禮儀、缺乏日常禮儀常識、遵行師生見面禮儀的人數少等問題。師范生培養院校應在以下方面加強師范生基本禮儀養成教育。
第一,將禮義教育和禮節訓練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
禮儀包括“禮”和“儀”兩部分,前者指禮義,即禮的內涵;后者指禮節、儀節,屬于儀的部分,是禮制的儀式、具體的規范。由于多數師范生將來要擔當起“傳道”以培養時代新人的任務,相較于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在禮儀文明上要求更高、行為更加規范。他們不僅要以學識教人,更要以品行、文明修養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在禮儀方面率先垂范,為學生樹立楷模。在注重禮儀內涵即禮義教育的同時,更要將禮節、儀式的訓練結合起來,以便收到以“儀”解“義”、以“義”固“儀”的良好效果。
第二,注重禮節規范、要求的可操作性養成訓練。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推動道德實踐養成”部分,特別強調禮儀建設要“強化儀式感”。禮儀儀式給人一種莊嚴感、神圣感,更能促進人們對禮儀內涵即“禮義”的認同,增強遵行禮儀的自覺性。這就要求根據道德規范準則要求制訂的禮儀儀式必須具備可操作性,只有操作性強,才能易于師范生理解和遵循,通過儀式固化行為、培養習慣,進而在道德習慣養成中積淀素質。同時,各高校尤其是師范生培養院校還應該根據實際,制訂學校學習、生活主要領域的禮儀規范。上文所談及的日常禮儀問題,很多是由學生不懂不知所致,這就需要學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予以引導示范,幫助師范生掌握正確的禮儀規范。
第三,融于校園教育教學活動,形成禮儀教育的合力。
禮儀養成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師范生培養院校,要發揮主陣地的作用。除制訂相關禮儀規范、開設禮儀講座、加強宣傳教育之外,更要通過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載體多樣、吸引力強的禮儀教育活動,吸引廣大師范生積極參與禮儀實踐,寓教于樂、寓教于“儀”,使學生在參與中深化禮義認識,規范禮節儀式。此外,師范生培養院校的教務、教學督導部門,也應該切實抓好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禮儀教育,尤其是抓好新入職青年教師的禮儀教育,在入職教育培訓中明確要求,掌握正確的禮儀規范,為學生提供師法榜樣,從而做好學生的文明禮儀引導和監督工作。只有形成全員育人、校園文化育人的合力,禮儀養成教育才能收到更多實效。
第四,養成教育與規章制度建設和紀律約束相結合。
規章制度與必要的紀律手段,是增強禮儀養成教育實效所不可或缺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道德建設既要靠教育倡導,也要靠有效治理”。學生良好禮儀文明習慣的養成要經歷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覺到自覺的漸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合理、嚴明的紀律與規章制度,可以促進禮儀規范和文明守則在實踐中的落實,為師范生的禮儀養成教育提供有效的約束和導向作用,促進禮儀文明素養的積淀和提升。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倫理學與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本文系貴州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傳統家禮文獻整理與研究”[16GZGH06]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9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