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編寫的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從全球的角度清晰地闡述了未來的教育圖景。當我們展望2050年時,教育將面臨三個根本問題——當前的哪些工作應繼續實施,哪些應摒棄,哪些需創造性地全新打造。教育工作者需要踐行這份新的社會契約,在改變未來的同時,修復現有不公正。我從事基礎教育實踐工作已近30年,閱讀此書,引發了我對全球教育的現狀和未來教育持續深入的思考。
這本書主張通過變革教育來應對當前世界三大危機,即人類的生存危機、人權危機、地球生態系統危機,闡釋了教育對于人類共同未來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地位。本書從教育學、課程、教學、學校和一切生活領域的學習等五方面審視全球教育現狀,論證教育創新的方向,并呼吁拓展教育時空、加強科學研究、全球團結和國際合作,以促進新的教育社會契約的形成。
書中用大量的統計數據說明,全球依然有部分人因為各種阻礙而不能接受教育。除了入學機會不平等之外,學業完成率的趨勢還顯示出我們在教育質量和教育的適切性方面面臨挑戰。1948年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就明確了受教育權的地位,不同階段和年齡段的人群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在21世紀,教育權利和教育均衡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要普及學校教育和增加教育經費投入,而且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于優質教育的需求。保障并確保每個人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是教育新的社會契約的基本原則之一。舉辦優質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內容的適切性,建設更加多元化、綜合化、跨學科化的融合教育體系。學校和教師無疑是優質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促進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教育責任、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水平顯得越發重要。
書中提出,教育公平必須接納人類多種形式的知識和表達,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重視傳承——對全球的、地方的、祖傳的、具身的、文化的、科學的和心靈的種種知識都給予肯定和接納。書中還提出,教育可以被視為幫助人類實現彼此和睦、與地球和平共處的核心要素之一,應該使人們能夠為自己、為家庭和社區創造長期的社會和經濟福祉,這是站在全球團結的高度提出的育人新目標。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在未來教育實踐中,既要關注對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在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只有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在未來社會中既有堅定的國家立場,同時也能夠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未來教育到底該如何進行,具體的對策是什么,并不是一本書能夠解答的問題。答案蘊藏在千千萬萬與你我一樣奮斗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實際行動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呼吁,讓我們看到一幅光明和包容的未來世界教育圖景,雖然當下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干擾,但其中也蘊含著變革教育的潛力。與其現在就描述出一種確定的未來,不如接受、展望和期待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系北京育翔小學回龍觀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3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