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作為區域發展的科技、經濟、開放引擎,是區域新舊動能轉換的先導區,是新經濟、新技術策源地,也是新職業、新專業發祥地。在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技術迭代快、技能更替勤”的人才需求規律,對人才培養提出了“緊貼產業發展、緊密校企關系、緊扣崗位需要”的要求。
為充分釋放開發區引領區域發展的動能,破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瓶頸,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職業教育組織體系,區校共建緊缺人才實訓學院和社區學院,縮短了培養“時差”和服務“時差”,形成以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為培養主體的區域職業教育體系。
開發區牽頭組建理事會,創設協同育人組織架構
開發區牽頭組建學校理事會,區黨政主要領導擔任理事會理事長,學校黨政主要領導和相關區領導擔任副理事長。理事會下設專家咨詢委員會、校地合作委員會和校企合作委員會。建立“理事會—合作委員會—項目聯管會”三層組織結構,實施“規劃決策—統籌協調—組織實施”三級運行模式,為協同育人提供了組織保障。
校企合作委員會由分管工信、科技工作的區領導牽頭,對接行業企業,形成“區定專業,企定規格”的專業動態調整組織機制。校地合作委員會由分管組織、人才工作的區領導牽頭,對接街道園區,實施“創業在園區、創新在學校”人才項目,形成“地校協同”育人空間。
在理事會領導下,學校建立了“一院一辦一計劃”工作機制。成立了高新區高職教育研究院,創辦了《開發區職教發展研究》期刊和公眾號等媒介,做“站起來”工作;創建服務新區辦公室,建立地校協同的工作平臺,做“沉下去”工作;出臺“服務高新區三年行動計劃”,統籌開發區人才供給、文化服務、科技服務和社區服務,做“出實效”工作。
區校共建緊缺人才學院,形成育訓結合“中試車間”
為有效縮小人才培養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時差”,解決專業發展“跟不上”產業轉型升級速度、技能習得“跑不過”崗位技術迭代速度、素養培育“達不到”技能社會建設要求等問題,學校與開發區共建緊缺人才實訓學院。
一是緊缺觸發,試點推廣。學校引入龍頭企業內訓資源和真實項目,校企聯合組建ERT(緊急響應團隊),面向百余所本科院校,招收應屆本科生,開展為期6個月的緊缺人才試點培訓,彌補產業技術迭代快帶來的短期高層次人才缺口。
二是關口前移,標準更新。學校將教學改革“關口”前移到人才供需“缺口”上,將行業標準轉化為人才培養標準,形成課程、實訓與考核等教學標準,為更新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實踐依據。
三是校企共育,流程重構。校企聯合開發基于“崗內分層、崗間分序”的中高本對接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學知識、仿操作、做項目”培養流程,縮短工學結合周期與距離。
以培帶教、以訓促改的成功實踐,創新了區校人才供需協調紐帶,架設了技術迭代與知識更新橋梁。緊缺人才實訓學院成立以來,既為開發區培訓輸送了近萬名本科層次人才,又培養輸送了一大批技術技能人才,有效緩解了人才緊缺壓力,不斷推新推高人才培養的層次水平。
區校共建社區學院,搭建終身教育服務網絡
為服務“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開發區新城化目標,加速開發區從“先產后城”“產城互促”到“產城融合”的發展,區校共同成立社區學院。
開發區和學校構建了覆蓋全區的“社區學院—街道中心校—社區教育居民點”三級網絡架構模式,面向社區原住民(普通居民、失地農民、失水漁民)和新市民(外來務工人員、大學畢業生、海歸人員、外籍人士等)開展各類學歷教育、非學歷培訓、社會文化生活培訓;面向行業和企業開設“培訓+學歷”定制班,開展在職職工、轉崗職工知識更新、技能提高、素質提升培訓以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實施“農民工求學圓夢”“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和“殘疾人技能幫扶”等項目,目前已形成覆蓋6個街道、109個社區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作者系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0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