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凝聚起加強基礎研究的強大合力

——代表委員熱議切實加強基礎研究

發布時間:2023-03-10 作者:本報記者 禹躍昆 王陽 來源:中國教育報

■兩會熱議

經典力學的出現,“蒸汽時代”加速到來;電磁學的突破,“電氣時代”大門打開;中子的發現,人類掌握打開核能的鑰匙……

縱觀科技發展的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以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為“引爆點”的。基礎研究是托起整個科學大廈的地基,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強基礎研究戰略布局,破解“卡脖子”難題?如何培養基礎研究高水平人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關基礎研究的話題引發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把準基礎研究的“方向盤”

近年來,一系列關鍵領域出現“卡脖子”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一些目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研究,形成一些看似有價值的理論或應用成果,但無法轉化為我國未來在該領域的自主突破和技術優勢。一些面向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沒有真正圍繞應用需求,缺乏應用價值,也解決不了實踐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指出,我國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根本上是起引領支撐作用的基礎研究不足、核心科學問題沒有解決。

基礎研究的不足,根源是基礎研究的“方向盤”沒有把穩。在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張曉宏看來,著力破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核心科學問題,應是基礎研究的目標導向,“鼓勵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為重大工程和關鍵技術提供硬核支撐”。

“取得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攻克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及顛覆性技術,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是廈門大學推動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說。

張榮表示,立足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廈門大學近年來大力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發揮一流建設基礎學科的牽引作用,打破院系壁壘和學科界限,推動基礎學科與優勢學科交叉融合,推動數、理、化、生與新工科、新文科和新醫科在交叉融合中加快發展,推進文、史、哲學科重大基礎性問題的交叉研究,并在交叉融合發展中尋找新的學科增長點和發展亮點,更好地支持開展原創性研究,助推攻克“卡脖子”難題。

建強基礎研究的“加油站”

“基礎領域的研究,往往路徑不清楚、方法不確定、失敗率比較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基礎研究的“痛點”,點出了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的難。

對“勇闖無人區”“甘坐冷板凳”的基礎研究科研人員,支持不能弱化,亦不能短視。

“我們要努力推動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坐冷板凳的科研環境,對從事基礎研究科研人員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態,要給予更好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安排。”王志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高度重視,把基礎研究擺在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位置。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

對基礎研究的各項投入應堅持“長期主義”。張榮建議,要調整基礎學科建設周期,多渠道加大基礎學科建設投入,設立基礎學科建設專項和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建設人才培養基地,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給予基礎學科長期穩定、可預期的經費支持和政策配套。

擴大對基礎研究支持的開放性,亦不失為解決之道。金力建議,一方面進一步明確基礎研究國家支持體系的功能性布局,明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國家支持資助基礎研究的最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在投入環節,既要積極爭取國家提高對于基礎研究的集中財政投入,也要積極爭取企業、基金會等加大對于基礎研究的多元化投入。還要加強對于外國科研人員來華工作的科研基金項目支持布局,建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體系。

“評價難”則是基礎研究又一“痛點”。對基礎研究了解頗深的金力指出:“真正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往往是對現有理論的顛覆,難以滿足現行的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的項目管理要求,可能面臨‘無人可評、無從評價、無法決策’的困難。”

同樣關注這一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建議,基礎研究的推進要有寬松自由的氛圍,特別是基礎研究的評價需要優化。

張榮則建議,要針對基礎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優化完善綜合評價體系,營造適合基礎學科發展的科研環境。

壯大基礎研究的“人才庫”

“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是非常難得的。怎么解一道數學難題,一個現象怎么發現,怎么總結其中的規律,一項科研過后怎么把方法總結出來,這些都是科研最難的地方,都要依靠人。”王志剛說。

推進基礎研究“更上層樓”,歸根結底靠一批能挑大梁、敢擔重任的高水平人才。

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看來,科技英才的培育應從娃娃抓起,盡快完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機制,“從教育科學和學生成長規律來說,拔尖創新人才必備的許多重要素質是在基礎教育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做好學科拔尖人才的早期識別和培養,給予這些好苗子適合的特殊成長機會至關重要”。

好苗子發現之后如何培養?張詠梅建議,加快構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科研院所貫通式培養體系,組建培養共同體,實現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文化環境等方面的銜接與對接。對在數學、物理等“五大學科”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高中與大學聯合制定訂單式專門培養計劃,保障其得到全程充分的培養,保持其學科潛能與學科興趣。

高等教育階段是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最后階段,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更應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作用。

如何厚植沃土,讓基礎研究人才“百花齊放春滿園”?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認為,一要完善專業分類建設體系,推動拔尖計劃內涵式發展,大力推進本科專業品牌化建設;二要完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促進拔尖學生多元化成長;三要完善學科交叉培養模式,保障拔尖學生寬基礎成才。要打破學科壁壘,強化協同培養。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表示,清華大學一貫高度重視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2020年,為落實國家“強基計劃”,清華大學成立了5個書院,積極探索科教協同、理工融合、導師制、本研貫通等新型培養模式。2021年,學校成立為先書院并試點申請設立“交叉工程”專業,培養具有寬厚基礎和多學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創新領軍人才。

(本報記者任朝霞、繆志聰、熊杰、蔣亦豐、施劍松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0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日韩福利视频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内射后入合集|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国产在线视精品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女人香蕉久久**毛片精品| chinese精品男同志浪小辉| 国产精品1024|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在| 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 日韩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精品入口91| 99久久精品全部|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re99| 三上悠亚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1精品国产福利尤物|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