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教師應做人工智能教育的守望者

發布時間:2023-03-30 作者:雷蕾 郭全中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期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ChatGPT進入公眾視野,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尤其是在教育領域。這只是數字化發展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不僅僅是技術賦能教育,更是顛覆與重構教育理念與模式、重塑教育生態系統的過程。

我國教育數字化的步伐從未停歇,相關政策的連續發布為教育變革提供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轉型、變革與發展,更是助力我國數字經濟與數字社會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石。

教師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者,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實踐主體的素養能力和反饋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智能系統迭代循環的速度、演化方向及發展水平。由此可見,教師是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深化發展的關鍵節點。面對教育數字化變革,教師如何超越固化的視野與慣性思維模式,認識自身所處的復雜環境,調整并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以適應新的教育生態,是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從宏觀政策邁入應用場景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

    教師要堅守人工智能教育初心

隨著數字技術與社會各領域的融合速度加快,生產、消費、組織和服務形態發生了深刻轉變,職業系統的穩定程度普遍下降,充滿不確定性。社會數字化轉型早已走在教育數字化之前,教育面臨著來自外界社會變化所引發的適應性挑戰。

盡管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教育“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的初心是確定的。教育是人類文明延續與傳承的重要環節,應關注學生如何實現個體的生命價值,如何創建美好生活與社會。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實質是利用機器來代替低端重復的勞動力,促使人類的身心獲得更加高維、深入的生命體驗與成長。因此,關注學生情緒、情感與感覺,塑造面對美好事物的知識體驗,進行感性陶冶與價值形塑的情感、思政教育,是更應關注的教育向度。其次,教育應側重培養學生在泛在的知識網絡與信息洪流中,進行批判、跨界創新與創造等的高階思維能力。未來教育應提供跨界融合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具備應對未來各種挑戰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擁抱更多可能性。

化沖擊為契機

    教師應助推教育格局升維

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所造成的沖擊,以及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是顯見的。例如,教師可能因不習慣使用新的技術應用而產生困惑及抵觸;教師從過去權威、主導的角色轉變為系統的支持者、協助者和監督者,其主體性受到挑戰;教師也可能陷入被智能導師替代的擔憂和恐慌,感嘆技不如人;教師還有可能因一味接受技術,受技術牽制而缺少創新實踐的動力。

以現有教育格局來看,人工智能的確接管了許多曾經屬于教師的工作,但是長遠來看,正因為如此,教育有可能更加精細化、定制化、個性化,教育發生的時空限制將會被進一步打破。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教師可通過減負與增效兩種機制,適應未來教育生態格局。教師可借助智能教學助手完成點名、測評、收發作業、批改作業、監考等教學活動,減少日常重復性的工作,從而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教學研究與設計等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教師可借助數據平臺匯總學習過程與效果的多重數據,掌握學情,快速診斷問題并進行個性化干預。教師還可融合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借助“數字分身”,或者引入人工智能導師、助教及學伴,構建全時空交互課堂,讓學習隨時隨地、知識無處不在,讓課堂變得更具有挑戰性、高階性與創造性。

化解技術風險

    教師應做好文化和價值引領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在復雜性、穩定性、可解釋性與公平性等方面仍有局限,尚存許多倫理爭議。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擴散,并非總如預期設想,難免會行差踏錯。例如,人工智能在應用時因個體差異而引發的數字鴻溝,會對教育公平產生影響。教育數據的收集是否征得學生與教師的同意,是否過度收集,數據存儲與傳輸是否安全,都關系著學生及教師的個人隱私。不透明且缺乏解釋性的算法,難以讓教師與學生對教育診斷結論及智能決策產生信任。且基于過往歷史數據所形成的單一算法模型,容易導致偏見與思維定勢。人工智能可能以教育的手段與工具僭越為目標與價值,變相“奴役”教育者與學習者。此外,還有知識產權、學術不端、師生關系淡漠等伴隨技術應用所產生的各種風險。

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相應的文化與價值引領。作為教育場景中的重要主體,教師也是傳統教育與智能教育邊界線上的守望者,應堅守教育初心與原則,化解技術與教育理念之間的沖突。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在人工智能環境中如何教學,更需要了解并掌握教育中的算法原理,防范技術對教育的異化,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教師應認識到教育的多元性,避免順從單一算法模型,形成歧視與偏見。在人工智能與教師的雙向關系中,人工智能是輔助決策的機器工具,而教師才是做決策的能動主體。在執行層面,人機協同與高度融合需要教師根據教育情境進行有效的把控與協調。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學生權益的重要決策上,教師更應對人工智能的決策保持審慎態度。教師還應將技術應用中所產生的危害與負面影響,及時反饋給智能教育系統的設計者,推動算法完善。隨著智能導師、學伴等機器人逐漸參與師生互動,教師也不應忘記教育是一個靈魂點亮另一個靈魂的使命,與學生保持有溫度的交流,維系親密的師生關系。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通向未來教育的必經之路。在重塑未來教育生態的進程中,教師應明確自身所處的時代與所肩負的使命,正視新舊交替所產生的混沌,拒斥技術悲觀主義的論調,規避技術樂觀主義的錯誤,提升自己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勝任力,促進人工智能在與教育深融中釋放更多的潛能。

(雷蕾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郭全中系該院教授、江蘇紫金傳媒智庫高級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30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日韩一区国产二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2020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免费| 秋霞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久|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免费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免费下载 |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电影|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