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適老化環境設計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健康照護師等養老行業新職業,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生加入。這一現象不是個案,自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相關部門先后發布了5批共74個新職業,新職業勞動者已近1億,且數量持續增加。新職業帶來新機遇,高校畢業生就業有了更多新選擇。
新職業源于新技術、新業態、新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正向著更智能、更綠色、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及人際相處方式。新興技術高度融合、不斷滲透,創造出“綠色經濟”“共享經濟”等跨越傳統產業邊界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質更高、范圍更廣,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多樣化、更高層次的要求,進一步催生了新職業。
大學生青睞新職業發自內心、源于時代、具有優勢。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充滿活力和朝氣,他們成長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切身體驗著科技給職業和生活帶來的千變萬化,掌握著新職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技術甚至自主知識產權,有從事新職業、發展新職業的天然優勢,也承擔著創造新職業、實現中國夢的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
國家在政策上要打出組合拳,綜合施策、多措并舉,促進大學生在新職業崗位就業。一是規范新職業,為就業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新職業作為一種新事物,存在一些不健全、不完善之處。國家要主動作為,積極調研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就業。對于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涌現的新職業,在國家政策層面要及時予以認可、規范,提升新職業的社會認同度、公信力,滿足大學生認識新職業和選擇新職業的需要。二是開發相應職業技能標準,培訓新技能,為大學生在新職業崗位就業賦能。新職業與新技能是伴生的,國家在發布新職業時,可以為設置職業教育專業和培訓項目、確定教學培訓內容和開發新教材新課程提供依據和參照,從而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對接、與社會需求同步。新職業的出現,給高校做好人才培養、就業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主動對接社會需求,及時了解職業發展動態,有序開展“新職業進校園”“體驗新職業”等指導活動,向大學生科學、準確地介紹新職業,引導大學生關注新職業、走進新職業、選擇新職業。
大學生選擇新職業既是潮流,也是創新,更是一場激蕩青春的試驗。面對新職業、就業的新變化,大學生要及時改變傳統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拓寬就業思路,敢于嘗試、樂于嘗試,樹立在新職業中建功立業的理想。同時,新職業作為一種新事物有種種不成熟的地方,如發展時間較短,人才培訓體系還不夠完善,人才未來發展路徑、行業發展前景還不夠明晰。在新職業中,大學生要學會成長、學會增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敢于挑戰自我,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成為適應時代要求、引領新職業發展的人才,在職業發展中完善新職業、創造新職業。
不斷涌現的新職業,體現了新技術、新需求的發展趨勢,也激蕩出大學生就業的新動能,為大學生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和就業新選擇。應助力其成為大學生的青春新舞臺、職業新空間、事業新平臺。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就業指導辦公室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