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清華園里的“挑戰者”

發布時間:2023-05-23 作者:本報記者 劉博智 來源:中國教育報

清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故事,要從百年前的一天說起。

1915年9月18日,清華學生葉企孫倡議并與同級同學共同成立了清華校史上的第一個學生團體——科學會。科學會成立的前3天,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倡導理性與科學精神。

這個清華校園中的小社團,每兩周舉行一次科學報告會,由會員輪流開講座。每個會員按照自己的專業特長,主講各學科領域的知識信息,范圍極廣,如天演說、蘋果選種、測繪法、廢物利用等。

那一年,葉企孫還不滿18歲,距離他成為知名的物理學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那顆科學創新的種子已在他心中發芽,厚積薄發,靜待破土沖天。“青年+科創”,這個組合激發了清華學子對科學世界的無盡渴求,它曾無數次成就了中國的科學奇跡。

很多年后,科學會的基因得以賡續。這樣的組合,又有一個新名字——“挑戰杯”。這個40年前誕生于清華三教的一次小展覽,一步步成為全國每年超過200萬大學生參加的課外學術科技賽事。40年來,無數學子熱情似火,步履不停;他們知難而進,創新引領;他們直面挑戰,與創同行。這群人在突破自我的道路上追夢不止,留下一串串燦爛的足跡。

“挑戰,是一種信仰”

張玉志總是身著一件普通黑色夾克外套,走路快似一陣風,他是清華1980級計算機系的老校友,回到清華的機會不算多。但張玉志每次回清華,總會詢問清華大學學生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科協”)是否繼續存在,現在辦得如何。聽說清華科協做了很多活動,“辦得不錯”,他總是會心一笑。

1983年4月,清華大學學生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張玉志是科協第二任會長,1984年,他和科協的同學們寫了一份關于校科協發展的厚厚的報告,堵在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高景德、書記李傳信的家門口讓他們閱讀,希望多爭取學校層面的支持。結果出乎意料,學校撥了2萬元資金給校科協做活動經費。要知道,2萬元在20世紀80年代初是相當大的一筆錢,據說當時整個學生會一年的活動經費才6000元。

有了經費支持,張玉志就開始放手辦起各種活動,“科技作品展”就在張玉志的手上第一次辦了起來。如今聞名遐邇的“挑戰杯”,是從清華走出去的一大品牌。最初的形式,只是清華大學校科協所舉辦的“校園科技作品展”。由于當時打字機還沒有普及,科技展的好多資料是張玉志和同學們用鐵筆刻蠟紙油印的,十分簡陋。

第一屆科技作品展的作品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論文類,二是制作類,三是軟件類,參加者非常積極。但什么是科技作品?哪些科技作品有價值?當時大家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某些作品的重要程度也很難把握。

當時化學系的一名學生測出了一個化學常數,聲稱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張玉志就去請教了化學系的教授,驗證這個常數的重要性。教授看后,既沒肯定,也沒否定:“要說這個常數是不是世界領先水平,那當然也是;但是呢,化學世界的常數實在是太多了,成千上萬呢,所以這個常數是不是有很大的價值,那又是另說了。”張玉志解釋:“這就好比我去量了一下某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我可以說我是測得最準的,但這意義多大是需要討論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盡管當時的清華學生對科學創造的認識有很多困惑,但科協的存在對整個校園的科技氛圍有很大的提升。

1988年,清華大學首次向當年獲得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團體冠軍的自動化系頒發了“挑戰杯”。1989年,在團中央和國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清華大學承辦了首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來自全國51所學校的396件作品參展。清華大學的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模式走向全國。這一年,清華以640分獲得團體冠軍,捧得全國首個“挑戰杯”獎杯。

40年過去了,“挑戰杯”已經不再只是展示科創成果的比賽,更是啟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注重成果轉化的平臺。

造車?發射衛星?這是學生能干的事情嗎?在“挑戰杯”的舞臺上,一次次“妄想”變成現實,一張張圖紙變成實物。

看著“未來汽車”從圖紙上“跑”到實際路面,秦宇迪說:“那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

美好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艱難的挑戰。

秦宇迪,清華大學車輛學院2019屆博士生,“未來汽車”學生興趣團隊成員。“未來汽車”的夢想始自大三,那年上振動力學課程時,他突發靈感,想要利用成熟的懸架系統,以解決輪轂電機驅動技術振動過大的痛點。

隨后,秦宇迪和伙伴們又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制造一輛能用能跑的整車,參加全國“挑戰杯”比賽。自此之后,他們狂啃文獻、推敲寫作、反復溝通,常常熬通宵。經歷了多次斷裂、坍塌、散架、再造后,秦宇迪和伙伴們終于造出第一臺“未來汽車”。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的實車道路測試結果顯示,車身、電機等部件的振動問題得到大幅改善。他們也憑借“新型輪轂電機車輪設計及其整車應用”項目,摘得全國“挑戰杯”特等獎。

隨后,秦宇迪的項目團隊成立了公司,路演、比賽、洽談,他們收獲了不少合作項目訂單,并與行業內公司達成專利和技術合作。

“挑戰杯”歷來就是夢想成真的舞臺,一個個創新想法通過不斷挑戰,迭代形成專利、論文、樣品,進入實際應用,開始改變人們生活……

2011年,清華大學迎來百年校慶,科協提出有力的口號:“挑戰,是一種信仰”“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誰曾想到“挑戰杯”從清華三教的一次小展覽一步步發展成為40年后全國每年超過200萬名大學生參與的課外學術科技賽事。

如今,參天大樹已長成,“挑戰杯”已經成為清華校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內核流淌的不斷進取的科研精神,也早已烙在清華人心中。

“弄潮兒”與“破浪者”

1995年,中國互聯網與國際接軌剛滿一年。在中關村南大街零公里處豎立了一塊著名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很多人都還記得瀛海威這句經典的廣告語。在那個很多人還沒有真正摸過電腦的年代,在距離此處幾公里的清華大學里,一群年輕人正乘上這次浪頭,他們不僅是“弄潮兒”,更是“破浪者”。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全球體系快速融入,高等教育面臨了諸多新機遇和新挑戰,“挑戰杯”也是這樣的“弄潮兒”和“破浪者”,它緊跟時代熱點,在組織模式、賽題命制等方面進行多次主動調整。

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在第9屆“挑戰杯”科展中,清華科協首次引入計算機專項展廳。1998年的“挑戰杯”集中舉辦了7場信息主題論壇引導學生和國際熱點話題接軌。

很長一段時間,清華學生常促宇總為一件“小事”犯愁——實驗室9點關門,時間緊迫,自己的科研數據儲存花費時間長,而當時唯一的存儲工具軟盤效率低下、容易損壞,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能不能用更為可靠的固態的芯片來作為存儲介質呢?”常促宇想,他先是托朋友在國外買了一批閃存,然后自己開始設計。過程中,合作伙伴先后因失去興趣而退出,只有常促宇一人堅持做完,最后研制出的設備速度快、穩定性好。

常促宇的“奇思妙想”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計算機行業的歷史。在清華大學第14屆“挑戰杯”競賽上,常促宇的“USB接口的移動存儲器”一舉奪魁。后來,這個小裝置有一個更為熟知的名字“U盤”。從此以后,常促宇在同學中有了一個外號——“中國U盤之父”。

1999年,中國互聯網浪潮剛剛興起。周云帆、陳一舟、楊寧三位斯坦福高才生回國創辦ChinaRen,第一站目標就是直奔清華而去!

“你們年級最牛的人是誰?”三人踢開了清華計算機系宿舍樓一間宿舍的門。按照學生提供的牛人名單“挖人”,其中一個少年,叫作王小川,后來創立了搜狗公司。

每次總結自己的創業成功秘訣,王小川總是會提起自己當時在科協組織“挑戰杯”比賽的經歷。王小川在科協的那段日子,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在計算機系時創辦了智能體大賽,一直延續至今。他仍然記得在第一屆坦克大戰中,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大家圍觀機器人打仗,體會智能性。

從“第一團火”到“第一桶金”

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來說,讀大學、畢業、分配工作,人生的每一步都按部就班,理所應當。

1981年,剛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鄧鋒也是這么想的,直到他看到一本《硅谷之火》,系統介紹了硅谷的創業史,“原來人生還有創業這條路可以走”。鄧鋒中學做航模,大學自己做收音機、擴音機,科技創業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1988年的清華“挑戰杯”上,鄧鋒帶著自己做的一臺改進型的單板機圖像處理加電子數字照相機到了會場,驚呆了所有人。他做的相機有冰箱那么大,上面既有工業攝像頭,又有單板機,但做得比較初級,只有黑白兩色,也只有64000像素。

“即便如此,它也有實際的工業用途,而不是紙上談兵。”后來這臺機器經常可以在旅游景點看到,游客拍下照片后,可以打印圖片,燙印在T恤或手絹上。他將機器的專利以20萬元轉讓給北京的一家企業。掙得第一桶金后,他干脆在清華2號樓租了3間房,招了幾個學弟,開始從中關村承接各種項目。在20世紀90年代父母一個月工資才70多元時,他給學弟一天開100元錢。

后來,他創立了北極光風險投資公司,成為了著名的投資人。從“第一團火”,變成“第一桶金”,這樣的故事,在“挑戰杯”上不斷地發生。

“清華學生創業,十人中八人能成功。”啟迪控股執行總裁張金生如是說。背后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一個詞——技術型學霸。一項調查統計顯示,至今清華大學已培養了超過1800名中國新經濟領域的創業者,儼然成為中國創業者的“最強軍校”,而清華的創業基因也離不開“挑戰杯”這塊厚壤。

談及自己創業歷程的時候,常促宇特別提到了清華大學的相關舉措對他的支持。當時學校舉辦大學生創業大賽,允許大學生甚至是在校學生出去創業,從而掀起了整所學校的創業高潮。

20世紀90年代末,公眾對于“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質疑時,清華大學敢為天下先。1997年,還是在校學生的慕巖、楊錦方、聶風華等36人共同創辦了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業者協會。

1998年,學生創協舉辦了亞洲高校的第一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時任學生創協會長的楊錦方帶著團隊打了2000多個電話聯系企業,吸引了全國1.6萬余名學生報名參賽。現任中文在線董事長、清華大學汽車系校友童之磊憑借其數字閱讀項目“易得方舟”奪得了當年的冠軍,后來從這屆“群星閃耀”的創業協會走出了美團、搜狗、清科集團等一批企業“掌門人”。

1999年,清華大學承辦全國第一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匯聚了全國120所高校的400多項創業項目,吸引了100多家媒體前來報道。該屆大賽中誕生了由清華大學邱虹云等人共同創辦的“第一家大學生創業公司”。

從這一年起,“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和“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小挑”)雙劍合璧,“挑戰杯”的內涵被進一步拓展,創新創業的教育逐漸發展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推動著無數當代年輕人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中。

“有些東西,是困不住的!”

2012年,在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副教授翟季冬在講臺上激動地說:“中國的第一臺超級計算機是從美國進口的,它被關在玻璃房子里,美國人隨時都可以去檢查,中國人在上面運行什么程序都需要美國人的批準。后來,我們自己創造了超級計算機,但依賴進口芯片是懸在我們頭頂上的利劍。”

面對滿屋子的學生,翟季冬擲地有聲地說:“純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已經不再遙遠,但他們說,我們還沒有真正懂它的人……面壁十年圖破壁,還看今朝。”

臺下一名學生放下手中的筆,直直看著翟教授,眼中閃過一絲堅毅:“老師,面壁十年圖破壁,可是壁在哪里?”

“清華準備成立一支超算隊,三年后參加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去參加吧!你會看到那面墻壁,如果沒有第一個,你就做第一個,去打破它。”翟季冬說。

這名學生后來成為清華超算隊的隊長,一群由大三大四學生組成的清華超算隊,開始朝著頂峰發起沖擊。夜深人靜時,只有點亮的屏幕和嗡嗡作響的機器陪伴這些“破壁”的年輕人。

超級計算機是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

美國《商業周刊》網站曾發表文章稱:“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和美國一直在爭奪超級計算機的領先地位。而這一趨勢似乎仍在繼續。”

2015年,在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SC15)競賽中,清華超算隊首次奪得冠軍,成為全球第一支在同一年獲得三大超算賽事大滿貫的團隊。集齊“超算三大賽事”冠軍的小伙子們平均年齡還不到21歲,就連他們的指導教師,也是一位5年前才博士畢業的年輕人。

“有些東西,是困不住的!”這群年輕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70多年來,中國試圖打破層層封鎖,核心科技自給自足,關鍵領域握于掌中,這是國人代代相傳的殷切期望。中國從器物到技術到人才,層層破局,現在,是時候去打破那面看不見的墻壁了。

破壁,從人才儲備開始,這是清華對中國超算事業的答案。

40年來,“挑戰杯”始終堅持面向國家需求,引導學生與時代同向同行,勇于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涌現出一大批“硬科技”作品。

在清華大學,有的人在“破壁”,有的人在“追光”。

2016年,“天格計劃”學生科技興趣團隊成立,工物系本科生溫家星面向全校發布“招賢令”,招攬了一群立志做真研究、大研究的同學,以探測中子星并合引發的伽馬射線暴作為科學目標開展工作,經過6年時間,三代“天格人”的努力,團隊自主研制并連續成功發射多顆新型閃爍體伽馬探測器載荷,成功發現一批伽馬射線暴事例,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觀測數據已被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接收,4所高校4顆衛星載荷成功發射。

“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當年被“挑戰杯”培育的青年們早已茁壯成材,他們飲水思源,也為后繼的熱血“挑戰者”們提供幫助,融匯成循環不止、綿延不絕的科創之流。

如果將“挑戰杯”比作培植樹木的沃土,那么當幼苗長成參天大樹,也將綠蔭覆蓋給新的科創青年,扶植他們茁壯成材。

2005年,憑借“具有TTS功能的可朗讀移動存儲器”作品,工物系本科生曾鳴獲得當年“挑戰杯”的一等獎。16年后已是工物系長聘副教授的曾鳴指導“天格計劃”學生科技興趣團隊憑借“天格02號衛星載荷標定與在軌科學觀測”作品捧得第39屆清華“挑戰杯”特等獎和2022年第17屆全國“挑戰杯”特等獎。

在“五四運動”爆發的4年前,即1915年元月,清華學生任鴻雋所創刊的《科學》,喊出了“科教興中華”這個口號。

“然使無精密深遠之學,為國人所服習,將社會失其中堅,人心無所附麗,亦豈可久之道。繼茲以往,代興于神州學術之林,而為蕓蕓眾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學乎,其唯科學乎!”

百年前的強國呼喚,在新一代年輕學子中產生了回響。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视频 | 97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1313午夜精品理论片|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日韩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一级做a爰黑人又硬又粗免费看51社区国产精品视 | 9久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嫩草影院精品免费网址 |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re在线观看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