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類型科研匹配類型教育,實質是把科研分為科學類和技術類兩種。倡導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側重科學問題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更多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而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則側重技術研發,重點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需要的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運用。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要類型科研
用類型科研匹配類型教育,不僅是發展類型教育的需要,也是“健全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需要。
一是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需要。高等學校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但統計數據顯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在創新中不協調十分明顯,同屬高等學校的高職院校和普通大學在項目分配方面存在天壤之別。以國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項目為例,近10年來,全國所有高職院校年承接的基金項目均在10項左右,遠低于很多本科院校一所學校甚至一個二級學院的數量,在教育行業組織實施的職教研究課題中,也被普通高校分割近一半,亟待創新制度進行改進。
二是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相比而言,普通大學注重理論知識創新和傳授,側重科學,而職業教育注重技術開發和傳承,側重技術。因此,職業教育作為與產業經濟聯系最緊密的教育,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優勢明顯,職業教育擅長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運用和推廣,可以彌補普通教育偏重基礎研究的不足,更好地實現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
三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需要。科技創新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高職院校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擔科技創新的重任。同時,高職院校兼具“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特點,是與普通高校不同的類型教育,可發揮專長,承擔與普通高校不同的科研任務,實現錯位競爭。
高職院校投身科技創新是時代大勢所趨
認識不一是長期阻礙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的最大困惑,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要不要”“會不會”“能不能”搞科技創新存在疑慮和分歧。事實證明,高職院校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已是時代大勢所趨、發展形勢所逼、企業走勢所需。
一是發展有要求,解決“要不要”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國務院多次部署現代職教工作,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成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目前,教育部正在全力推進的“雙高計劃”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和學校的爭創工作,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明確的指標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六十一條也明確要求,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
二是隊伍有規模,解決“能不能”的問題。經過近年快速發展,我國職業院校規模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已占我國高等學校的“半壁江山”。高職學校年招生近600萬人,在校生1600多萬人,專任教師56萬人,相當于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總數的70%以上,其中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碩士占比超過50%;共設置1300余種專業和12萬余個專業點,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具備科研的隊伍和條件。
三是工作有成效,解決“會不會”的問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是他在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安江農校當遺傳學教師時的研究成果,足以說明職教教師也會做科研。發明專利是衡量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持續傾斜,高職院校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快速增長,2022年獲得發明專利授權數為6800多件,同比增長23%。近200所高職院校的科研社會服務經費超過1000萬元,其中近10所學校突破1億元。在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和社科基金項目申報中均有所獲,獲批的教育部各種科研項目逐年上升,2022年比2019年翻了一倍。
用類型科研匹配類型教育的策略路徑
“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高職院校的科技研究不僅能豐富學校專業、促進學生就業、帶動師生創業,而且還可服務行業、搞活企業、發展產業,當前政府部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單定職教科技標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可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對高職院校承擔的科技創新項目單設評價標準。如在項目設置方面,以新技術研發和推廣類為主,注重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技術問題,或注重將基礎研究的理論問題轉化為實用技術等。項目結題重點考查其科技創新的實用價值和使用情況,而不以發多少文章為憑據。通過一系列傾斜性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高職教育,使高職院校逐步成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創新基地、科技轉化圣地。
二是單列職教科技項目。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可從三方面入手激勵高職科技創新:充分借鑒單列西部項目、西藏項目、思政項目等的成功經驗,從現有的年度項目或青年項目中切塊,每年單列50至100個技術研發專項;在其他項目中涉及高職教育的,劃定一定比例(如60%—70%),供全國高職院校競爭申請;建立后期扶持機制,對高職院校聯合企業研發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并在一定范圍內推廣使用的,適時給予立項并補助資金,尤其要向產教融合的技術研發項目傾斜。通過類似保護性、激勵性措施,營造氛圍、創造條件、鍛煉隊伍、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導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同時鼓勵和帶動更多企業投資高職院校科技創新,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三是單設職教申報通道。要消除身份歧視和門檻壁壘,徹底“破五唯”,降低項目申報帶頭人的學術門檻,不能以“已做多少項目”“已發多少文章”為基礎,要重點考查團隊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同等條件下,要向從來沒有參與過項目的“雙師型”優秀青年人才傾斜,讓他們在主持項目中鞏固創新觀念、樹立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進而磨煉科技意志、錘煉科技品格、提煉科技精神。其他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不能單獨申報,但鼓勵他們參與或聯合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由此實現大學帶高職、“大師”幫“青教”的目標,既激發高職院校的內生動力,又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
(作者系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本文是“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研究闡釋專項課題23SKCS”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3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