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近日,有媒體聚集大學生社會實踐,講述了多個大學生在鄉村尋真問題、求真學問的故事。走向農村、心系家國、躬身實踐,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學子經風雨、見世面,開闊眼界、增長本領的生動課堂。
主持人語
當下,大學生投身鄉村社會實踐的熱潮在很多高校掀起。審視這一現象發生的時代原因,思考鄉村社會實踐之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有助于我們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今天,來自3所不同高校的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剖析大學生投身鄉村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評論篇幅雖不長,卻代表著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其中的一些善意提醒也很有價值。
開展鄉村社會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全面成才,也能助力鄉村振興。在政策指引和學校組織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鄉村,開展社會實踐。從上世紀80年代首次號召大學生在暑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到2023年最新發布的《關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 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工作的意見》,大學生走出學校、走進鄉村,蔚然成風。各高校重視與鄉村簽訂實踐基地合作意向,為大學生開展鄉村社會實踐提供了廣闊舞臺。
了解中國鄉村的全貌,大學生還需要躬身實踐。鄉村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增長學問的第二課堂,可以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如何緊密聯系群眾。搭建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平臺,一定要走進鄉土中國深處,引導大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真正為人民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搭建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平臺一定要警惕形式主義。不少大學生在城市長大,較少涉足鄉村土地,對鄉村發展容易停留于旁觀者的角色。鄉村社會實踐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真實,現實的鄉村環境非常復雜。也正是這種復雜的實踐環境,使大學生更好得到鍛煉,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社會接軌、與實踐掛鉤。
搭建好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平臺,還要強化方向引領。無論是選取調研課題,還是設計調研方法、過程,都要觸及鄉村發展的根本問題。千萬不能在“溫室”中實踐,抑或為了實踐而實踐。直面真實的鄉村環境和鄉村問題,才能培育良才。因此,在大量大學生投入鄉村社會實踐的當下,各方在做好渠道建設的同時,要避免“走捷徑”,應保持真實的鄉村社會實踐場域,激發大學生真正的探索精神。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3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