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迎來了一番教育新氣象:校內,推動構建“慧學課堂”,提升教學品質;校外,開展“家住槐蔭 ‘育’見成長”行動,踐行“全環境育人”模式。課內提質、課外增效的“減負”雙重奏,激發了槐蔭區教育的新活力。
槐蔭區教育如何實現課內課外雙豐收?日前,濟南市槐蔭區教體局局長孫莉做客中國教育報“融媒體教育局長訪談”直播間,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以課堂為抓手,促進課內提質
記者:您去年上任后,提出構建“慧學課堂”,把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地位,通過創設“整體性學習任務”“大問題場”等,引導學生思維進階式學習。選擇課堂作為區域教育高質量建設的突破口,是出于怎樣的思考?
孫莉:回應教育的時代發展,把政策要求轉化為發展動力,是槐蔭區啟動“慧學課堂”建設的第一點思考。關于課堂,我們一直有一個樸素的認知:誰改變了課堂,誰就改變了教育。服務教師專業發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關鍵在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等綱領性文件的出臺,意味著教師隊伍建設已經進入新階段、新征程。實現教師群體專業能力水平的提升,必須在新課程、新課標理念下,積極探索新課堂建設。
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是“慧學課堂”建設的第二點思考。當前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常面臨機械學習、虛假學習、淺層學習等困境。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需要不斷推進課堂變革。我們的目標是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真實學習、深度學習的高效課堂。
記者:“慧學課堂”需要教師做出很大改變,如何推動教師開展“慧學課堂”的探索?如何評價每位教師每一堂課的質量?在區域層面,有哪些好辦法?
孫莉:區域推進教學變革,既要積極,又要理性。首先,教學變革如果沒有區域層面積極、持久、有效的推動,就難以形成區域教改的氛圍,區域教改往往也難以持久、深入。其次,“理性”的主要體現是穩妥、有序、持續地推進,不能急躁冒進,要系統綜合施策,特別是在變革中要把握好“學與導”“放與收”“統一與多樣”等方方面面的平衡。
為確保課堂教學改革扎實推進,我們主要采取了“聯動引領”“漸進推進”“雙軌行動”“評價跟進”的方式。“聯動引領”即行政與專業聯動。區教體局從教改規劃、獎勵政策、評比督導等方面推動區域教改氛圍的形成;區教研中心負責教改方案整體架構、教改行動的落實與教師培訓等。“漸進推進”即遵循改革規律持續改進,分階段不斷加入教改新元素。“雙軌行動”即“學校行動”和“學科推進”的雙通道行動。“評價跟進”即教研中心在日常教學視導中,依據“慧學課堂”的評價量規進行觀課評課,教師的每一節家常課都從“慧教”與“慧學”兩大維度進行規范評價賦分。
記者:“慧學課堂”不僅僅是一堂課的改變,更是學科的整體建構。“慧學課堂”給槐蔭教育帶來了哪些變化?
孫莉:變化包括顯性和隱性的。第一,有效引領了區域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變革,各中小學初步呈現出豐富的教改實踐樣態。第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逐步實現“會自學、會提問、會思考、會表達”,在“學會”中逐步走向“慧學”。第三,從技術層面為教師開展教學變革提供了專業支持,越來越多教師的教學改進做到了“眼中有學生,心里有目標,實踐有路徑,評價有依據”。
打造“全環境育人”模式,實現課外增效
記者:“家住槐蔭 ‘育’見成長”系列主題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式學習方式讓學科知識與生活聯結,開辟“成長全場域、‘雙減’新賽道”,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孫莉: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我們利用槐蔭區得天獨厚的場域資源,打通課內外學習的“雙場域”,讓學科知識與生活聯結,通過課內知識、能力在實踐場域中的遷移、運用,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真場景、多維度,全面打開教育的廣度與維度。比如我們已經開展的“打卡國際雙年展——濟南市美術館系列活動”,有萬余名師生完成打卡。在與學生共同觀展的過程中,我清晰地看到孩子們寫在臉上的好奇與驚喜,國際雙年展“藝術+科技”的視覺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藝術表達的創新性與多樣性。
記者:您推動“全環境育人模式”,希望校內與校外教育相銜接、相貫通,“全環境育人”對教育行政部門有哪些挑戰?
孫莉:在策劃“家住槐蔭 ‘育’見成長”活動時,我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將身邊的資源“教育化”,讓它真正具有育人的功能。2023年,我們遴選出十大場域作為全環境育人基地,組建了課程開發團隊去挖掘課程資源,尋找與課堂內容相關聯的知識鏈接,設計學習任務,并與十大場域相關人員深入探討各區域的課程設計,召開專題會反復論證,以實現各場域教育功能最大化。
深耕調研,挖掘教育新資源
記者:您對區域教育的設計,非常注重挖掘外部資源,著力推動“大教育”格局,這和您曾經在外系統的工作經歷相關嗎?
孫莉:是的,有關系。曾經16年的從教經歷,讓我熟悉教育、了解教育并全身心投入教育。14年前,因工作調整,我到街道辦事處工作。這段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職業體驗,而且讓我有機會跳出教育看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系統,我就有了更高、更廣、更深的視野和視角,去思考、謀劃教育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高度,以系統思維對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進行整體論述、作出整體部署。我們應以系統思維認識教育、科技、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樹立“大教育觀”,深化“大貫通”理念,增強“共同體”意識,主動跳出“一畝三分地”,向外尋找新知識、新方法、新路徑。我們注重挖掘外部資源,重點打造“家住槐蔭‘育’見成長”全環境育人教育品牌,就是踐行“大教育觀”的生動實踐。我們期待社會各行各業能與教育進行深度交流融合,與我們一起建設高質量全環境育人體系。
記者:您在工作中非常注重調研,不僅走訪學校,組織座談會,還建立“局長直通車”,面向廣大教師、家長征集意見。您認為該如何做好區域教育的調查研究?
孫莉:一直以來,我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謀劃、推動工作的“第一法寶”。到任8個月來,我先后調研了40多所學校。今年,我計劃每周至少調研兩所學校。對于如何做好區域教育調研,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四點:一是懷著“空杯”心態。因長期離開教育系統,對于全區各學校的了解,我的認識還停留在14年前。為拿到貨真價實的第一手資料,我懷著“空杯”心態,深入學校,全方位調研了解學校發展情況。二是堅持問題導向。為提高調研實效,開展調研前,我會先征求學校的意見,了解學校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然后根據學校的需求,帶著相關科室負責人陪同調研,面對面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困難。三是調研細致深入。為了摸清學校“家底”,除了查看學校辦學環境,還問情況、聽匯報、提要求。經過調研,基本掌握了整體情況,摸清了突出問題和困難,并指導學校結合校情,謀劃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及特色化辦學路子。四是尋找解決路徑。針對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要協調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加大蹲點教研指導力度,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打造高質量“慧學課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4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