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把青春奉獻給鄉土中國

——訪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

發布時間:2023-06-17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 來源:中國教育報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2023年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時強調

 

5月,在東北廣袤的原野上,黑土地冰雪已消融,吉林省梨樹縣進入忙碌的春播時節。中國農業大學梨樹科技小院學生、2020級博士研究生沙野分外忙碌,除了要為自己負責的10多畝試驗田完成播種外,他和小院其他學生還要為當地300多畝農田提供技術示范和指導。

如今,像沙野這樣駐扎在科技小院的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有200多人,他們的“校園”在云南、河北、內蒙古等地的農村,他們的課堂是農田、養殖場、種植園……腳踩土地背朝天,他們把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把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上。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包括沙野在內的12名科技小院學生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獲得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信中,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他們“走進鄉土中國深處”“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的實踐,并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

從城市到鄉村:在“自找苦吃”中嘗出甜來

作為梨樹科技小院第8批學生,從2017年至今,沙野已經在梨樹縣三棵樹村度過了6年時光,累計駐村超過1200天。

和小院建立之初師兄師姐們“大土炕、揚沙地、柴火鍋”的艱苦條件對比,今天,他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自找苦吃”有著更深的感悟。

“現在環境好了,哪怕在農村我們也能舒服地待著。但是在小院,我們會主動擺脫這種舒適,盡可能地想著怎么多做一點兒,多承擔一些。”沙野說。

過去14年,中國農業大學在科技小院培養了581名碩士研究生,他們平均每人駐村超過200天,“吃在農村、住在農村、學在農村、服務在農村”,過著一種遠離城市、充滿泥土味的生活。

他們為什么“自找苦吃”?

采訪中,面對這個問題,身在天南地北的小院學生有著近乎一樣的回答:“在小院,我們能真正地幫到農民,服務到農業,哪怕很多時候我們的力量是那么有限。”

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前,在本科階段,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郝家璇在實驗室常常待到凌晨三四點,忙碌辛苦之余,他卻常常懷疑“做出來的東西真的有用嗎”。在學校實踐基地,他看到,“實驗站里的蘋果又大又甜,但是在一墻之隔的果園里,農民的蘋果還是長得一塌糊涂”。

大二那年,沙野在學校的講座上,第一次了解到科技小院。在聆聽小院故事時,沙野內心涌動,他形容那仿佛是“一個孩童第一次聽說人類登上太空、漫步月球后,心中涌起的奇異的驕傲和召喚感”。傳統的研究生生活立刻“黯然無光”,他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那種“更真實、更有價值”的生活中。

如果說科技小院“扎根在農村、教在天地間”的培養方式是最初吸引小院學生的魅力所在,那么,吸引他們長久留下、不計付出的力量則來自他們服務的那片土地。

碩士生活結束后,沙野在中國農大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是回到校園,在更好的實驗環境中實現成果的高產出,還是繼續留在小院?當時,這個選擇擺在沙野面前。

“對博士生而言,留在小院確實會影響科研產出,但是碩士3年,我越來越體會到,那些東西對于人的價值,尤其是長遠的發展意義不大,而且在小院,我的科研搞得也并不差,只是沒有那么多罷了,也夠用。”沙野笑著說,在小院,自己的格局打開了不少,“論文什么的,那些東西還是太小。我相信,只要扎扎實實、腳踏實地在農村做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一定會有更好的成果。”

如今,這個東北農村被沙野親切地稱為“第二故鄉”。“這里的農民特別好學、熱情,我在這里總有一種很強的成就感。”沙野說,這種“有用”“能干”“被需要”的感覺,讓自己充滿干勁地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三年。

從被懷疑到融入:助力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2018年,抱著“把所學應用到田間地頭”的想法,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徐俊平來到內蒙古杭錦后旗科技小院,農民對第一次下田的他滿是質疑:“我們都種了幾十年地,你一個大學生娃娃能指導我們嗎?”

來自農民的“懷疑關”,是小院學生融入村莊首先要跨過的一道關。

“既然農民不信任,那就擼起袖子干吧,用行動改變他們。”回過頭看,徐俊平認為,這道關雖然看起來“可怕”,卻也并不難。駐村不久,他就用一場和農戶間的比賽闖過了這道關。

“農戶一塊地,我一塊地,最后看誰種得好、產量高。”由于品種篩選得好、種植方法標準、病蟲害防控技術先進,徐俊平所負責地塊的玉米長勢、產量都顯著優于當地農戶。“當時,農戶走到地里一看,就問我,小徐啊,你種的是什么品種這么好,沒想到你這個小后生可以啊。”徐俊平說。

杭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地區,有著豐富的光、熱、水資源,但當地土壤鹽漬化嚴重,農民也習慣使用大量肥料提高產量,大水大肥問題突出。

碩士期間,徐俊平和小院其他同學分別通過綠色品種篩選、配方肥研發、病蟲害防控等單項技術,幫助當地種植耐密型、節能增產的新品種,提高了玉米產量。如今,繼續在杭錦后旗小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徐俊平,正在以系統化的玉米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設計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從單項技術到全套的綜合技術,我希望把碩士成果再提升,更好支撐當地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徐俊平說。

白墻灰瓦的大理古生村,溪水環繞、植物蔥郁,家家戶戶庭院整潔。

“這么美麗的村子,還需要我們幫著建設嗎?我們能做些什么?”第一次來到古生村,農村長大的中國農業大學2021級碩士研究生王明陽既覺得驚訝,又有些沮喪。

“只有做了、下去了才能發現問題,一直在小院里面待著,是發現不了真問題的。”這是小院14年來的經驗總結。因此,調研成了王明陽和小院其他同學做的第一件事。把全村每戶人家都走訪了一遍后,王明陽心里有底了:“在洱海保護政策下,當地農民不能再種大蒜等高值經濟作物,村里的不少地也被流轉出去,村民的收入來源少、收入低,對洱海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為解決洱海保護和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科技小院把目光聚焦在發展綠色高值的種植模式上。

引入新品種油菜薹、實行覆膜移栽技術……指著小院試驗田和相鄰普通農田里的油菜長勢,中國農業大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任衍齊自豪地說:“利用新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我們能在降低肥料使用的情況下將產量增加五成,產值增加3倍。”

感受著小院帶來的變化,近年來,當地農民何利成、李香魚等種田好手也重新種起了地,跟著中國農大師生做起了綠色種植。何利成說:“未來,我有信心跟著小院繼續干,讓洱海更清,旅游更旺,日子更好。”

從懵懂到被點亮:發現生命更多的可能和價值

為了掌握洱海污染情況,去年一年,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是古生村科技小院師生最重要的一項工作。由于雨水的沖刷、裹挾會直接給洱海帶來污染,下雨時是取樣檢測水質的最好時機。

一次深夜,王明陽穿著雨衣、帶著工具去玉米田里的徑流裝置中取樣,令她意外的是,一名戴著斗笠的農民也在田邊忙碌著。詢問后,王明陽才知道,他是擔心本就有些積水的地里出現淤堵,便帶著鐵鍬前來疏通。

“農業是一個相對更辛苦的行當,比如別人刮風下雨都是往屋里走,但為了農田和莊稼,農民卻要逆行。”一年多時間里,在與農戶的共同勞作中,王明陽體會到了農民“披蓑半夜耕”的艱辛,也在一次次農戶培訓和田間科普活動中,意識到了服務“三農”的青春價值,更從一名只會“紙上談兵”的研究生,變成了科技小院的“多面手”。

古生村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偏大,信息技術應用是短板,王明陽就兼任村主任助理,幫助村里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和上報等工作;村小學缺英語專業教師,王明陽和團隊成員就走進課堂,為孩子們義務支教……在古生村,王明陽學會了騎三輪車,能一個人扛起一袋袋沉重的泥土,一年多,這位白皙的姑娘黑了不少,也結實了許多。

“來到小院后,我整個人改變很大。”郝家璇評價進入小院前的自己“內向,不善于溝通,對新鮮事物缺乏嘗試欲望”。性格上的這種特點,使郝家璇在本科階段能“泡”在實驗室里。可來到村里,這馬上對他開展工作造成不便。無論是入戶調研、開展農民培訓,還是進入農戶家中完成課題研究,都要求他必須善于和當地村民溝通,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挑戰自己的舒適區并不容易。最開始,郝家璇給自己做心理工作,硬著頭皮“逼”自己。“既然來了這兒,也沒有別的辦法,你必須學會和農戶溝通、交流,才能讓他們理解你的工作。”獨當一面的經驗多了,郝家璇發現,“當你自己真的做了,并且發現自己能做好的時候,其實就有信心了,以后再面對新的挑戰,就能勇敢地應對。”

來到小院一年后,從沒有競選過學生干部、組織過活動的郝家璇,競聘上了小院院長,還成為小院各項活動的積極組織者,不僅能下田插苗,還解鎖了視頻剪輯等新技能,成了小院又一個“多面手”。

“從懵懂無知到被點亮,在一次次與農民的接觸當中,大家逐漸發現了自己的更多可能和價值,看到我們學的那些理論知識是有用的、是能幫助農民的,農民在進步,我們也在成長,逐漸就擁有了一種深厚的愛農情懷。”沙野說。

采訪中,提起大學時選擇農學專業的原因,小院學生提到的高頻詞是“糊里糊涂”“沒有什么很明白的想法”。正如沙野所說的那樣,愛農情懷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一定是在“把汗水滴到土里”的過程中生長出來的。

明年,王明陽和郝家璇都將迎來碩士畢業。對于未來,他們的選擇都瞄向廣袤的鄉村。

“其實種地挺好的,自己包一塊地春種秋收,沒有老板的管轄,人的心里沒那么累。”王明陽笑著和記者說,年輕的臉上閃著光。

把青春奉獻給大地,把榮光增添于“三農”。在中國農大遍布全國24個省份91個縣119個村的科技小院里,在這些新一代年輕人身上,閃耀著中國農業新的希望。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7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v网站| 99re热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 一级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国产欧美精品123区发布|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 九九精品免费视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精品国产夜色在线| 色综合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欧亚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国产情侣大量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