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改革者
教師何小波在的地方,氣氛很難不活躍。他自帶幽默,比如發散思維闡釋骨干一詞,“‘骨干’就是有‘骨’氣、能‘干’事的人”,聽者領會其中之意后,大多會忍俊不禁。
2000年,這位來自四川省秦巴南麓大巴山腹地的教師,在期刊上發表了《愛的雕塑》后,個人創作進入熾熱期。2022年秋,國家頒布了修訂版課程標準,何小波多篇文章陸續在各大專業媒體上刊出,多篇被他人借鑒、引用。
“有兩段樹根,一段被匠人雕成了佛,一段被雕成了猴。”
何小波學習的是信息技術專業,初入社會被分到學校時,因為當時緊缺語文教師,他便教上了語文。
有一次,學校舉辦活動,教導主任要求何小波寫一則新聞報道。之前沒有任何寫作經驗的何小波,只能拿出報紙,對照著寫。寫完交給主任,主任拿著紅筆,“像改學生作文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修改。
后來主任還手把手教他寫課題報告,何小波第一次寫了一個作文訓練的課題報告后,獲得了當地一項比賽的二等獎,這讓何小波嘗到了“甜頭”。
于是,在閱讀大量報刊文章的基礎上,何小波嘗試給報刊投稿,結果兩年間,投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何小波開始冷靜地回溯自己的寫作歷程,給自己定下了“上好課、讀好書、寫好文”的專業發展之路。
一個名叫小雨的孩子寫的一篇日記,給了何小波“認識兒童”的觸動。小雨說,家有一只黑雞,吃獨食不說,還與別家雞打斗,有時啄花草莊稼,有時偷吃糧食。“爸爸”幾次三番要宰了它,都被小雨攔了下來。
終于,在它叼走鄰家的鴨腸,引得鄰居找上門來后,“爸爸”再次要“斬立決”。在小雨的苦求下,“爸爸”最終決定把雞拿到市場上賣掉。當晚小雨趁“爸爸”不留神,偷偷把這只雞藏進一個山洞。
日記最后寫道:“小黑,不管你犯了什么錯,我都會原諒你,因為你是雞,不懂我們人類的事。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我都永遠不會放棄你,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何小波覺得,自己所持的理念遠沒有那么認真思考過教育、理解過兒童。
“有兩段樹根,匠人據其雛形,一段雕成佛,一段雕成猴。樹根最終的形狀,并不是由匠人來決定的,它們在泥土中的成長,已經決定了最終走向。”何小波說,兒童有本屬于他的天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燈,我們為尋找它而追尋。”
何小波最喜歡與人分享的文章,是他2005年7月發表在《故事會》上的《神奇的鸚鵡波比》。
有一次,何小波教學生寫想象作文。交流完寫法后,何小波說:“現在你們寫,何老師也開始寫,寫完后我會向雜志社投稿,如果發表了,稿費算大家的。”后來,此稿被《故事會》順利錄用,令他們更加驚喜的是,這篇文章還被同步選入了《感動小學生的100個奇幻故事》一書。
何小波覺得,由教師給學生寫故事,可能會比一般作家寫得好。因為教師天天和學生在一起,知道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故事、又知道什么樣的故事讓孩子們讀起來更有價值。
為孩子們而寫,從此成為何小波的寫作方向。
2018年的國慶節,何小波連夜從四川成都趕回老家。見到爸爸,小兒子突然高興地說了句:“爸爸,你肚子里的故事生銹了嗎?”
“故事生銹”?發表過詩的何小波,腦子里瞬間閃過一絲驚奇。睡覺時,何小波與躺在毯子里的兒子嬉戲,孩子突然冒出一句:“爸爸,你的手是大五爪魚,我的手是小五爪魚……”
何小波覺得自己曾經教學生如何寫兒童詩的方法,在小兒子稚嫩的詩一般的語言面前,顯得蒼白乏力。
“我們真正了解兒童嗎?我們又該以什么方式打通了解兒童的通道?”何小波意識到,“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盞燈,我們為尋找它而追尋。”
“我的詩歌遇見了你們,就如葉子遇見了風。”
2018年國慶節過后,回到四川成都的何小波將此行與兒子的短暫歡聚和交流寫出了《五爪魚》:月光睡在小毯上,五爪魚睡在小毯子里。一條大一條小,大魚想把小魚擁抱,小魚想和大魚打鬧。小魚藏在暗流里,活蹦亂跳,攪得小毯子,起伏波濤……由此何小波開始專注于兒童詩創作。
那段時間,幾乎每個晚上,何小波都會創作出兒童詩。次日,他會將寫好的詩發給四川省教科院九義所副所長劉曉軍。
2018年年底,當何小波寫出《出》一詩,劉曉軍敏銳地感到,這首拆字而成的詩,對于傳播漢字文化和幫助學生識字有獨特價值,隨即建議何小波多寫一些,并初步將它定義為“字詩”。
2020年年初,何小波選取自己創作的212首兒童詩集結為詩集《唱給五爪魚的歌》出版,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字詩”。2020年5月,“字詩”進入了成都市玉林中學附屬小學研發“二十四節氣·童詩創寫”“十二生肖·童詩創寫”等校本課程。
為兒童寫詩、以兒童詩傳播漢字文化、以兒童詩創寫課程引導兒童創作,何小波找到了自己專業成長的“透氣口”,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那盞燈。
“由衷感謝大小讀者和老師們,我的詩歌遇見了你們,就如葉子遇見了風……”在一次《漢字童詩創作及教學談》交流分享活動中,何小波一改慣有的風趣,充滿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何小波漢字童詩的“葉子”,應當是,而且一定是,兒童!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