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鄉河流做“體檢”,觀察北莊特有的丹霞地貌,探尋白天鵝習性……近年來,北京市密云區中小學結合地域特色積極開發多學科融合的生態文明課程,把課堂建在綠水青山間,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1960年建成蓄水的密云水庫,是首都防洪的“頂梁柱”和水源保障、供水安全保障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自密云水庫建設以來,密云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為保護首都水源和生態環境作出巨大貢獻。60年的保水,60年的生態環境保護,讓密云積蓄了豐厚的生態資源。
2020年8月,在密云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的鄉親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和勉勵,并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也激勵鼓舞了密云廣大師生,當地各中小學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守護好美麗家園。
每年,天鵝、白鷺都會落在密云水庫主要支流清水河,這里也是密云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課程基地。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學生程羽鑫說:“我們定期給清水河‘體檢’,多年的檢測數據表明,清水河的水質正變得越來越好。”
“學生以‘小科學家’的角度觀察家鄉,對生態文明的理解走得更深。”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大隊輔導員任海鑫說。2023年,太師屯鎮中心小學保水護綠的“天鵝”生態使者團,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環保公益組織。
在第31個“世界水日”,密云水庫中學的學生們再次走進密云水庫管理處。水務執法隊員方軍講述的一家三代守護密云水庫的故事,讓學生們深受感動。學生賈靜雯說:“保護好家鄉的‘一盆凈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過去3年,她和同學們深入村鎮發放宣傳單,講解節水護水知識,沿途撿拾垃圾,倡導大家共同愛護生態環境。
依托區域資源,構建開放的生態學習環境,已成為密云區中小學校的常態——
3年來,密云北莊中學師生先后完成了走進黃巖口、走進干峪溝、走進大嶺和環清水河4條生態遠足實踐課程路線。路途中,地理教師沿途引導學生觀察北莊特有的丹霞地貌,為學生講解當地自然環境、農業發展。歷史、生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沿途植被情況和長城、墩臺、關口等歷史遺跡;
密云溪翁莊鎮中心小學設計的“小水滴在行動”等系列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來到河邊了解水、認識水,逐步增強環保意識;
密云新城子鎮蘇家峪村古流蘇樹,則成為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密云中學學生們跨學科主題研究的對象。他們組成課題小組走出校園來到古樹旁,確認古樹生長狀況,評估古樹健康狀態,檢測古樹周圍不同點位的土壤……
“生態文明教育的跨學科主題實踐課程,打破了校園的時空邊界,構建了面向學生真實生活的實踐場域,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感受家鄉之美,厚植家國情懷。”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密云中學校長王銳說。
古北口鎮是民族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抗戰文化的聚集地。在古北口中學校長郭富文看來,這些都是成就學校紅色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的特色課程資源以及實施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的豐富資源。
記者從密云區教委了解到,3年來,密云區各學校依托密云獨有的地域資源,普遍開發了特色生態文明實踐課程。太師莊中學在清水河畔開設了學生年年期待的“白天鵝”課程。新城子中學開發的“追逐第一縷陽光‘1+3’”系列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紅色之旅霧靈碑苑愛國教育行、綠色生命之旅坡頭林場生態行、藍色夢想之旅大樹洼登高行、金色輝煌之旅花園村圓夢行等。
密云區教師研修學院課程建設辦公室主任張艷秋說,學院開展課題研究,組織區級科研力量深度思考挖掘地域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助力學校打造特色課程,確保生態文明教育在校園落地生根。
“密云區是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基地和生態涵養區。”密云區教委主任楊福軍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將家鄉的綠水青山轉變為校園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資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進課程,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典范建設,將成為密云教育人持之以恒的自覺行動。”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24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