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
這年河北省科委作出了全面開發、綜合治理太行山的決定??墒?,論證了多少次,沒有單位敢承擔這項艱巨的任務。結論是:那是一塊硬骨頭,出力不討好。這時,河北農大的王健副校長到省科委主動請纓:“別人不干,我們干!這塊骨頭再硬,農大也要啃!”
——1996年9月6日《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記堅持走“太行山道路”的河北農大教師群體》,作者:本報記者 翟博
采訪者說
河北農業大學自1979年以來,堅持把科學技術送進河北太行山區,組織專家、教授和師生長期扎根山區,綜合開發太行山,被國家科委稱為“太行山道路”。1996年8月,我深入太行山區,采訪河北農大教師送科技進山、振興山區經濟的事跡和經驗。當時,河北省剛剛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道路被大水沖垮,連續好幾天,我們艱難地穿行在太行山區采訪。由于山區氣候變化多、大雨不斷,我發起了高燒,晚上蓋兩床被子還冷得發抖。第二天,學校安排去邢臺前南峪“生態經濟溝”采訪,學校的同志勸我不要再往山溝里走了。我不顧高燒,堅持到“生態經濟溝”完成了采訪,滿含深情地寫出這篇長篇報道的開頭。
洪災過后的漿水鎮前南峪村卻江山依舊,花果滿山。當地群眾無限感激地說,是河北農大的教授們主持的“生態經濟溝”救了他們,“生態經濟溝”是保命溝、救命溝……這一現場感強的開頭,一下就把河北農大師生走“太行山道路”的作用凸顯出來了。河北農大黨委書記、校長對我說,開頭寫得好,很吸引人。新聞界的同仁也認為別具一格。報道推出后,河北農大走“太行山道路”教師群體的先進事跡在全國產生強烈反響。1996年教師節期間,中宣部、國家教委、農業部和河北省委召開座談會,號召學習河北農大,落實科教興國。報道也獲國家教委1996年好新聞一等獎。
這次深入新聞現場的采訪,使我深切感到,記者去與不去新聞一線,寫出的報道是大不一樣的,如果我當時因為發燒沒有去邢臺前南峪“生態經濟溝”,沒有現場的感受,就寫不出這樣感人至深的開頭,也寫不出這樣有重大影響的報道。我做記者以來最大的體會是,記者只有到活生生的現實去,到基層一線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捕捉“活魚”,寫出來的稿子才會生動、新鮮、活潑,既典型又有深度。記者在現場,才是新聞的目擊者、歷史的見證人。這篇報道的采訪體會,還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藍鴻文收入《新聞采訪學》教材,作為教學案例。
這篇報道刊發后,河北農大成為全國高校學習的榜樣。后來,我三上太行山,連續采寫了河北農大師生拓展“太行山道路”的系列報道。40多年來,“太行山道路”的服務范圍還在不斷拓展和延伸,學校8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是在“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產生的,80%以上的專家學者都是在“太行山道路”實踐中成長起來的。近年來,學校與保定市共同打造的“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成為新時代“太行山道路”的“升級版”。從最初送科技進山,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再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河北農業大學始終堅持把知識獻給農民,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寫在農民的心坎上。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原黨委書記、社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7日第3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