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關系進行了系統論述,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明確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老區蘇區地方高校要以振興老區蘇區為己任,緊緊扎根老區蘇區辦教育,堅持辦老區蘇區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方面要以育人為中心,不斷提高育人能力,高揚立德樹人的主旋律,培育理想信念堅定、愛國情懷濃郁、奮斗精神頑強的高素質人才,為老區蘇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立足地方,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辦學歷史方位中堅守初心使命,提升教育服務老區蘇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推進老區蘇區振興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新的力量。
構建辦學育人“四梁八柱”
老區蘇區地方高校要強化黨建的治理引領,緊緊圍繞黨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新任務和新使命,結合自身優勢全面提升育人能力,完善校園治理,釋放活力與潛能。
首先,在確保辦學方向不偏航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高校章程的治理功能。老區蘇區地方高校圍繞學校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重置辦學育人的目標價值、框架體系和構成要素,重構與轉型發展相匹配、相適應的大學章程管理育人新生態,同時要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要求,加快統籌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等四梁八柱改革,有效推進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其次,全面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機制,推動黨建引領與校園育人體系完善相融合。要結合地處老區蘇區的實際校情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推動形成全校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切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促進思政育人、教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協同配合,做到思想塑造、價值引領和能力養成相輔相成。
賦能地方校地合作雙贏
緊密對接老區蘇區區域經濟發展,融入老區蘇區地方文化知識譜系。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地方高校側重于為老區蘇區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且能在各行業領域直接發揮作用的一線人才、基礎人才、產業人才、雙創人才。因此,老區蘇區地方高校要致力于促進老區蘇區經濟社會發展,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上始終強調堅持、彰顯和發揮老區蘇區的地方性。只有從老區蘇區的歷史傳統、經濟生活和社會發展等各種實踐中,找準人才培養的需求面向、產業指向和問題導向,老區蘇區地方高校才能堅守辦學育人的初心使命,找到破解新時代高等教育全球化、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同質化問題的方法,從而最終收獲社會對于高校地方性人才培養路徑的認同感和對人才培養成果的認可度。
融入地方協同育人,提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能力。老區蘇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作支撐。地方高校扎根老區蘇區,通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能夠彌補區域劣勢和資源不足等辦學不利條件,形成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地方高校協同育人體系的特色優勢形成后,還能吸引并匯聚相關人才,進一步增強高校的育人能力,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傳承革命文化造就時代新人
老區蘇區地方高校要利用好老區蘇區紅色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發揮革命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涵化和引領作用。地方高校地處革命發生地、中央蘇區核心區等區位,在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繼承紅色傳家寶、親近紅色基因庫,在傳承革命傳統、革命理想、革命信念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最獨特最顯著的關鍵性資源。
地方高校要不斷挖掘老區蘇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并轉化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鮮明特色和優質品牌,將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真正融入自身轉型發展的長期辦學育人實踐之中。要堅持把紅色文化優質資源導入辦學理念,融入全方位育人過程,嵌入老區蘇區主導支柱產業,推動老區蘇區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等各種先進文化入社會、入校園、入課堂、入教材、入實踐、入科研、入“雙創”,引導廣大師生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感悟初心和砥礪使命,營造“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環境,真正造就一大批堪當中華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