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大家談
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切實增強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著力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大力推動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一、著力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重在三個關鍵詞:好的教師、好的學生、好的環境。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首先要有好的教師。從事基礎學科的教師團隊應是一支層次分明的精英隊伍,由世界一流的戰略科學家領航掌舵,以杰出學者為主力軍,以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年輕人為生力軍。基礎學科的教師在精不在多,關鍵是要有求真務實、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對人才培養的極致追求與熱愛。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要選拔出好的學生。以基礎教育為基點、以高等教育為龍頭,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通過“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構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精準選拔和一體化貫通培養機制,多渠道、多階段、多方式發現真正志在基礎研究、有興趣且有天賦的學生,給予他們能夠脫穎而出的機會,鼓勵學生以興趣為導向,保持專注,勇于探索,激發學生的學術雄心與奮發有為的作風。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重在營造好的環境。這也是當前最困難、最迫切的,需要不受外界影響,長期培育與堅持才可見成效。第一,基礎研究具有耗時長、風險高的特點,在政策上,應對基礎學科人才更加包容、更加信任,建立長周期考核乃至不考核的機制,營造寬松不干擾的環境,讓他們有更長時間、更大空間去試錯、容錯。第二,基礎學科主要靠“養”,在資源上,需要國家持續的經費投入,提高基礎學科人才的激勵強度,以體面的生活保障為其潛心治學消除后顧之憂,坐住坐穩“冷板凳”。第三,在國內國外相同學歷的人才評定和資助方面,應該一視同仁。
二、大力加強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培養
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要抓好科教、產教融合育人機制,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高校必須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理順三大關系。一是理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與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強調自由探索不同,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培養是有明確目標導向、有組織的人才培養,必須與目標導向的有組織科研緊密結合,在科技創新的實踐中培養拔尖人才。二是明確研究機構與院系的功能定位。研究機構是有組織科研和交叉研究的主體,院系主要負責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武漢大學正在分別制定國家級省部級平臺、實體研究機構、虛體研究機構、校外研究機構和交叉科學研究院管理辦法,分類分層管理,支撐有組織科研體系高效運行。三是建立學校與企業的連接。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出題人”,高校通過有組織的科研來解決企業的需求,這就必須在學校和企業間建立起有效連接,鼓勵大學與企業“各邁一步”,打通需求從產生到解決的全過程,推動學術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銜接。不同大學、不同學科可以根據自身特色采取不同的連接方式。
其次,國家和高校要在政策上為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松綁。一是給予高校教師科技創新更為寬松的環境。允許高校教師按規定兼職創新創企,在學校創建的校外研究機構任職可不納入兼職范疇,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激勵制度進一步優化,讓高校教學科研人員“合理合法、心安理得富起來”,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二是在組建復合型團隊上給予政策支持。鼓勵依托各類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廣泛吸納高校科學家、企業社會的研究人員以及博士后和研究生,組建復合型學術隊伍,并配備專業的管理服務隊伍。三是進一步優化并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目標是解決現實問題,不能片面追求論文發表。要科學、全面、公允地評價技術問題的解決、成果的市場價值、人才培養的效果,有效衡量研究團隊中每一名成員的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