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盛夏7月,走進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依稀還能感覺到寒冷。在這里,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50%—70%,然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卻發生了動人心弦的教育之變——
日歷翻回到2010年,這一年,教育部啟動對口支援西部地區教育工作,相隔千山萬水的兄弟省份攜手同行,教育援青的新篇章就此翻開。
謀教育共進
——高位統籌援青工作,續寫青海教育新篇章
“在這里,一年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另一個是大約在冬季。”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寄宿制完全小學校長索南達哇這樣形容青海的氣候。
地處三江源頭的青海,是除西藏以外全國最大的藏族聚居區。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交通條件等影響,青海面臨著發展不足的問題,而教育薄弱成為發展的最大制約。
“高原缺氧,每一次呼吸都讓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稀薄的空氣讓呼吸成為日常的挑戰,頭痛、氣喘、乏力,缺氧的痛苦仿佛劍割心頭。然而,正是這種嚴酷的環境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呼吸的機會,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天津援青干部、黃南州澤庫縣第一民族中學校長姜偉在日記中這樣記載著援青的生活。
四季輪回,柴達木的風聲總是在浪尖舞蹈;寒暑交替,青海湖的鳥鳴不時從空中掠過。夜深人靜,“如何走好青海教育之路”的問題時常叩擊著“教育人”的心靈。
眾人拾柴火焰高。教育部決定集全“部”之力,對青海省展開對口幫扶,將青海教育發展的“路線圖”化為“實景圖”。
回首12年來,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對口援青工作,先后4次召開教育援青工作會議,多次部署援青工作,為教育援青有效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著力夯實基礎教育基點作用,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實現龍頭引領。”
“把握好當前和長遠、‘輸血’和‘造血’的關系,不斷提高青海自我發展、自主發展、自信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圍繞青海地域稟賦和產業特色,推進教育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效銜接。”
……
東西部攜手共同寫好西部“答卷”,做好教育強國建設“大文章”。
真情實意地扶,真金白銀地投,真抓實干地幫。各幫扶省市把教育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為關鍵,為青海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教育支持幫扶。
有一組數據不容忽視。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等部門通過中央專項向青海下達教育基建項目資金140多億元,各類各項學生資助資金115億元。各幫扶省市實施援建項目320個,370余所中小學校與青海中小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支持青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計劃1.6萬個……
另一組數據則見證了青海的教育騰飛。如今,青海省已實現學前教育鄉鎮以上幼兒園全覆蓋、5萬人以上縣城高中全覆蓋、30萬人以上縣城特教學校全覆蓋。高校校舍面積達到304萬平方米,增長超過90%。學前教育的毛入學率、義務教育的鞏固率與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分別達到了92.65%、97.28%、93.39%,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
在教育部的統籌推動下,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六省市攜手同行,強化責任擔當,不斷加大幫扶力度,為青海教育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持,以實干實績為青海教育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共同托起青海教育的未來。
遣精銳之師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在青海各族群眾眼里,這些援青干部和教師是“可敬、可愛、可親”的一群人。他們每個人都變成了“青海人”,當地干部和群眾早已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
“在青海,教育信息化如同氧氣一樣稀缺而珍貴。”特別是疫情期間,對于游牧家庭的學生來說,網絡怎么解決?照明怎么辦?這些都引起了山東援青干部、海北州剛察民族中學副校長劉東海的擔憂。
2022年10月,海北已有入冬的寒意,劉東海和同事走在剛察縣吉爾孟鄉秀腦休麻村的路上,他們要進行一項日常工作,去學生家中家訪。
那是他第一次見到高原牧場的帳篷,里面簡陋的環境至今讓他印象深刻。“孩子和家長特別激動,趕緊端出奶茶,連聲說著謝謝。”劉東海介紹,教師們利用周末時間一家一戶地走,先后前往30多個偏遠牧區學生的家中,拉近師生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病沒病不知道,睡沒睡不知道,飽沒飽不知道。”如今,“三個不知道”已在援青干部和教師間廣為流傳,為重質量、謀變革、求發展,他們盡心盡職,此生無悔!
“她一來就馬不停蹄,每天頂著高原缺氧的諸多不適,從早忙到晚。”剛察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楊卓瑪說,住在自己家對面的掛職副局長陳海蓉家里的燈每晚都亮到凌晨一兩點。“剛開始還以為她是因為缺氧睡不著覺。后來才知道,我們休息時,她還在加班熟悉學校情況、制定教學幫扶計劃!”
“校園環境建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學校管理機制不健全”“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效率不高,效果不夠好”……上任伊始,上海援青干部、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學校長沈涌就深入摸“家底”,在此基礎上,很快提出針對性的改革舉措,著力提升學校內涵建設,有力促進了教學質量提升。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崗位就在哪里。”一對“夫妻檔”不遠千里,從南京來到西寧,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江蘇援青干部、西寧市青藏鐵路花園學校校長徐樹忠帶領學校研究制定學校三年發展規劃,推動課堂教學從線上“六有”標準走向了線下“六度進階”,論證實施了16項校本小微課題,打造“青藏鐵路”紅色校園文化,引領學校進入發展快車道。
一個個動人背影,無不刻畫出援青干部教師的精神面貌。
“我喜歡尚連嶺老師的科學課,他帶我們做實驗特別有趣”“任鳳霞老師的美術課特別注重互動”“我喜歡畢廣杰老師,東部的老師更會抓重點,更會激發我們的思維,擴展知識”……一提到援青教師,學生們眼中瞬間充滿光彩,說起來更是滔滔不絕。
萬里援青支教路,一片丹心育桃李。
又到一年盛夏時,遙望不舍送君歸。
“尕真切、尕真切……(藏語:謝謝)”今年7月,又一批援青教師援派期滿回鄉。離開那天,孩子們奔跑著追出校門,送出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真誠地向援青教師道出心中無限感激。
采訪過程中,不止一位援青干部、教師提起“橋梁”這個詞。他們希望,身體力行,架起一座橫跨東西、教師和學生交流交融交心的“橋梁”,描繪出東西部共同發展的彩虹。
強人才建設
——變“輸血”為“造血”,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為了讓偏遠牧區學生和東部發達地區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援青干部王現忠從山東聊城來到青海牧野。
“援青為了什么,在青能干什么,離青能留什么。”一個個無眠的夜晚,王現忠頭腦里總是循環著這些問題。
“我們不能只做‘摘桃人’,而是要做種桃樹的人。”從江蘇省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到青海省海南州職業技術學校,援青干部陳輝帶著當地教師做科研、搞學術,從工作機制、學校管理、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學校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們明白,對青海而言,一艘巨輪要遠航,除了目標明確,航線保障也至關重要。
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聚焦效果導向,青海明確提出,把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留下一套“可延續”的學校管理經驗,作為檢驗幫扶效果的根本標準。
“師傅好,請多多指教!”3月15日,一場拜師儀式在玉樹州第四民族高級中學舉行,來自北京援青教育隊伍的6名成員和玉樹四中的年輕教師結為師徒。
此后,多個單位推行“團隊帶團隊、名師帶骨干、師傅帶徒弟”機制,“點對點”“手把手”傳授經驗理念的方式,成為人才“造血”的生動實踐。
師資不足怎么辦?教研薄弱怎么改?面對現狀,山東深入調研,展開送教下鄉、合作教研、專題培訓、教育論壇等活動,探索開展以“四同步”為目標的遠程智慧援教新模式,形成援教工作更加常態化、高效化、科學化的工作機制,聚焦教學一線,為提升教育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強健教師隊伍出謀劃策。
又何止山東?教育部門充分認識到,要持續推動從“資金”援青向“智力”援青轉變,從“輸血式”援青向“造血式”援青轉變,從“單一式”援青向“組團式”援青轉變。
對此,天津發揮援助區、校作用,精準對接教育需求,開展“名師進黃南”“專家推普”“雛鷹計劃”等活動,在黃南州中學和黃南州民族高級中學同時開辦3個“天津班”,實現“把團隊搬到青海”;江蘇援青教師采取“一對三”模式對接本地教師,充分發揮東部教育資源優勢搭建名師工作室、聘請兼職教授,發揮東部地區職業教育示范、引領作用;上海每年安排30名果洛州骨干教師到上海市相關中小學跟崗學習和掛職培養,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對口幫扶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瑪沁縣教師發展機構,以教師發展體系構建帶動教師隊伍建設;浙江深化“扶智+理念+扶志”的智力幫扶舉措,舉辦線上線下示范課、聽評課等活動,組織32批次專家名師組團式赴海西州開展專家講座、公開課、示范課等多形式送教活動……
授人以漁,援青干部和教師不僅在青海“留”下了人才,更“留”下了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看蓄勢待發
——聚焦“四地”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青海是資源大省,更是生態大省。
青海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以產業“四地”(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為牽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轉型發展導向更加鮮明。
作為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的第五任校長,時隔10年,史元春又回到了青海大學。10年前,她曾是這里的計算機系主任;這10年,她切身感受到了青海大學的非凡變革。
“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6所高校共同支援青海大學的工作格局,青海大學從一所西部普通高校,發展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史元春說。
如今,各學科的領軍人物陸續來到青海,圍繞三江源生態、高原醫學、高原農牧業、鹽湖化工和新能源等優勢學科,為青海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
“青海有獨一無二的鹽湖化工資源,依托鹽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設施優越的條件建設實驗平臺,我們更要抓住這些地方優勢、特色,助力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青海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劉大歡說。
“無論我明天走到哪里,我的心依然會駐留在青海這片美麗的地方。”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彤彤來到青海民族大學后,推動成立“青藏高原極地建筑研究中心”,促進青藏高原民族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天津大學選派院士到青海民族大學建成王靜康院士站,引進“有機光電應用項目”團隊,助力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天津科技大學助力青海省鄉村振興事業,在黃南州成立綠色有機畜產品研究院,打造了一批以“青清海”“青海肉根”“阿米雪”為代表的優質品牌,培訓技術人員200余人次,創造直接產值約12億元,帶動牧戶1000余戶,有力促進牧民就業增收。
職教一人,脫貧一家。如何為廣大農村青少年拿到成功成才“鑰匙”,打開西部經濟發展的大門?
“近年來,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學校堅持用教育力量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持續賦能。”海北州門源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馬生雄說。
緊盯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圍繞青海特色文化產業、地區主導產業、公共服務產業等,來自各地的援青干部積極幫助青海多所職業院校建設藏醫藥類、民間傳統工藝類等特色專業群,清潔能源、大數據生態畜牧業等骨干專業群,文化旅游、信息商貿、電商服務等現代專業群,推動青海職業教育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邁進。
數據顯示,近年來,青海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步伐加快,3000噸金屬鋰生產線、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和萬噸6微米動力鋰電銅箔投產;清潔能源技術規模加大,攻克太陽能熱發電多元熔鹽開發及工程化驗證、可再生能源與儲能集成應用等關鍵技術;農畜產品科技供給加強,初步建成“育繁推一體化”的青海現代種業科技創新模式,“青雜”系列16個油菜品種在全國80%以上春油菜產區推廣種植,并輻射到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這背后,都有教育援青人的身影。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青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更加寬廣。
“教育援青對青海教育最深遠的意義,就是引來了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活水’,把現代的思想意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帶到了高原教育沃土,教育改革發展走上了快車道,種下了青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種子。”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崔廷輝表示,下一步,青海將圍繞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海樣板、西部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青海樣板、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青海樣板,深入推進教育援青工作,努力寫好教育強國大文章。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