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說,“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吉林農業大學作為吉林省唯一的省屬重點農業大學,始終堅持“扎根大地、鑄魂育人”理念,立足新時代新農科建設的導向和要求,積極推進以育人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教師隊伍“主力軍”、耕讀文化“主脈絡”、平臺保障“主支點”進行一體化設計,形成了具有農林高校特色的“五主一體”育人體系。
“四維協力”
堅守課程建設主戰場
課程思政育人有效實施的基礎在課程。學校從國家和區域發展對農林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出發,以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為載體,通過四個維度協同發力,堅守課程思政建設主戰場,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課程理念重塑。堅持“課程即思政”理念,按照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分類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實現所有課程一盤棋、門門課程均育人。
課程內容重構。堅持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促進學生學習為中心,將課程育人功能要求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引入前沿進展、行業新知和育人要素,凸顯學科育人價值。
教學方法創新。依托吉林省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吉林省高校德育研究基地和吉林省德育與學生發展研究中心,整合資源,創新方法,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研討式、合作式學習過程,專注于學生為農情懷、團結協作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習評價優化。以各級各類教學基金項目和教學研究課題為載體,以學校課程考核改革試點項目為依托,充分結合農林、理工、人文等不同學科特點,探索課程思政考核評價與反饋機制,制定學生學習多元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情感培育、價值塑造,不斷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經過幾年建設,學?,F已形成一批體現自身特色的“大國三農”系列通識課和課程思政示范課。學校獲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吉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1名,國家級和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4門。
“多元融合”
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全方位實現課程育人功能,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學校以培養學生“學習力、創造力、整合力”為目標,開發兩類創新課堂,厚植學生“三農”情懷、培養其農業科研思維。
學科交叉融合,以行動導向型創新課堂為載體厚植學生“三農”情懷。為滿足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培養懂農業、愛農村、留得住的鄉鎮一線實用型人才,學校于2020年設立“新農科訂單班”,開發行動導向型創新課堂,建立由農學、中草藥栽培與鑒定等21個專業本科生組成的虛擬班級,以農業產業任務為驅動,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解決農業發展現實問題的能力,培植學生從事農業的信念和對農民農村的熱愛。
多元主體融合,以研究導向型智慧課堂為依托培養學生農業科研思維。依托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開發研究導向型創新課堂,以課題研究的方式重新架構課程內容并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問題調研、試驗設計、結果分析等方面的綜合鍛煉中,提升對回應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發展重要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意識與能力,進而形成農業科研思維,為日后承擔農業及相關領域科研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四向發力”
建強教師隊伍主力軍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學校著力提升教師的為農情懷、國際視野和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農耕實踐等綜合能力,通過四向發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農林高校教師隊伍,建強課程思政主力軍。
楷模引領。堅持扎根大地鑄魂育人,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將知農愛農、強農興農內化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驅力,建成以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李玉院士為引領、以兩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支撐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專題培訓。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培訓體系,構建專題報告、工作坊、案例分享與經驗交流等多元化專題培訓方式,形成“紅色引擎”等系列課程思政培訓項目。舉辦相關培訓100余場次,實現課程思政培訓全覆蓋,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水平。
項目驅動。依托吉林省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組建由校內外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聚焦學科育人價值的挖掘和課程思政要素的融入,以專項教研課題、教育發展基金項目為載體,從課程和專業兩個層面開展育人方式、德育路徑探索與實踐,激發教師課程思政改革動力。
研討交流。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建立集體教研制度,充分發揮知名專家和省級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開展名師引領工程和系列研討活動,在全國新農科建設工作推進會等會議上作經驗交流,得到全國同行和省內高校的廣泛認可。
“三位一體”
形成耕讀文化主脈絡
強化課程思政教育需要立足學校定位、凸顯學科特色。學校以國際知名高水平農業大學的發展目標為引領,積極弘揚并創新中華傳統耕讀文化,從三個方面形成耕讀文化主脈絡,全面提升大學生對“三農”的情感和服務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素養。
構建耕讀教育課程體系。強化耕讀精神的價值引領,發揮課程與教材育人載體功能。構建系統化的耕讀教育課程體系,以“大國三農”等為主題開設“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植物保護:糧食安全與人類健康”等通識教育課程,將耕讀教育有效融入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實現耕讀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相互補充。
建設耕讀教育實踐基地。依托校外實踐和教學科研等示范基地、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業博覽園等優質企事業單位資源,建成一批耕讀教育實踐基地。開展農民豐收節等活動,鼓勵學生到企業園區、農村和農業生產一線現場調研考察、實地學習、開展農事勞動等。依托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及“第一書記和村書記”代言平臺,搭建學生參加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村科技服務活動的平臺,增強學生服務“三農”和助力早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山水林田湖草,增強學生干事創業的能力。
培育耕讀教育校園文化。依托以“愛生命、愛科學、愛三農、愛自然”為主要內容的“生命之光”教育基地、以“創新、創業、創意、創造”為主要內容的“夢想之光”教育基地等校內資源,開展農耕教育情景式教學,傳播中華農業文化、農業史和農業文明經典。強化榜樣帶動,開展師生、校友優秀典型人物訪談,講述耕讀教育生動故事,激勵師生踐行“勤耕重讀”理念。舉辦耕讀教育主題講座、圖書展、文化作品展,鼓勵和引導師生創作耕讀文化作品,將農耕文明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導和鼓勵學生熱愛“三農”、投身“三農”。
“立體互通”
筑牢平臺保障主支點
平臺保障是育人空間拓展的重要途徑。學?;趦深惼脚_形成立體互通的課程思政保障,打造筑牢課程思政主支點。
建立多元課程思政資源平臺。系統梳理學校辦學歷史和文化內涵,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性、典型性”文化資源,以校風、校訓為核心,融合農業院校特色及現代大學精神等文化元素,進一步凝練“行知合一、自由探求、扎根大地、開放交融”的吉林農大精神。集中展示“多彩的菌物世界”等優質課程、“深度學習、溫度育人”等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建成集理念精神、文化內涵、優質課程、典型案例于一體的課程思政資源平臺。
完善多維支持服務保障平臺。強化政策引領,構筑黨政齊抓共管的大課程思政格局。強化組織保障,建立“學校工作組—課程思政研究中心辦公室—學院課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組織架構。強化制度保障,完善內外協同、校院兩級、專兼結合的工作機制。
(作者系吉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2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