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校應深刻認識黨中央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的重大意義,堅持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開啟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廣西師范大學緊緊圍繞黨中央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部署,確定了全面實施新時代學校“1248”總體發展戰略,對分兩步基本建成國際知名、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大學作出了全面部署,以期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
把握前進方向 夯實發展根基
扎根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根本前提。學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師范根脈,堅決扛起黨和國家賦予的歷史重任,接續奮斗建設國內一流大學。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健全學校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推動黨的全面領導與事業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切實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優勢,確保國內一流大學建設行穩致遠。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堅持高質量發展戰略定位,緊緊圍繞學科布局、人才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組織激勵、資源優化配置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完善分類多元、科學有效的教育評價體系,以創造性改革創新推動學校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以引領性改革推動國內一流大學建設篤定前行。
堅持服務新發展格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引領教師教育改革發展、提升學校科研創新能力和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繁榮發展中搶抓機遇,確保在高等教育激烈競爭中搶占先機,為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筑高平臺、夯實基礎。
堅持依靠師生謀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將學校事業發展與師生個人發展緊密結合,充分尊重師生的主人翁地位,切實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全校師生員工勇毅前行的智慧和力量,為全面推進國內一流大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積聚力量。
制定四大戰略 凝練特色優勢
一流大學建設,學科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創新是動力。學校作為“省部共建”高校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支持建設國內一流大學的高校,應準確把握黨中央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通過實施“四大戰略”,著力凸顯學校在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的比較優勢,努力開辟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
全面實施質量立校戰略。堅持把高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堅定不移地走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推動學校質量治理整體性流程優化、機制塑造和文化打造,同步帶動學校改革發展事業質量提升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以高質量賦能國內一流大學建設。
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完善“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特事特議”“急事速議”引才制度,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造就一支以科學家和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為引領、以優秀學術梯隊為支撐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努力構筑區域性人才集聚高地和創新高地。
全面實施創新興校戰略。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形成更多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在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高校擔當、作出高校貢獻。
全面實施特色辦校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特色發展之路,把彰顯特色作為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主題,將特色發展與攀登一流有機統一起來,建強教師教育特色,做優“人文強桂”特色。統籌強化科技興桂和國際教育特色。努力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特色辦學體系。
圍繞十大工程 推進全局統籌
準確判斷當前所處歷史方位、找準奮斗目標,才能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在新格局中有新位置。學校統籌實施“十大工程”,全面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著眼提升核心競爭力,實施一流人才培養、一流學科建設、人才引育集聚、科研創新提質工程。深入實施一流本科教育2.0升級版行動計劃,加強國家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四新”建設,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完善“本—博”貫通式培養機制;深入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健全完善教師教育發展共同體。堅持一流牽引、分類統籌、交叉驅動,努力構建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推動基礎學科鞏固發展、新興學科高位發展、人文社科繁榮發展、理工學科融合發展。強化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地位,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推動形成“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托舉一批、造就一批”的人才梯次發展格局,奮力打造區域性人才集聚高地和創新高地。堅持追求重大原始創新,持續強化有組織科研,做大做強高能級科研平臺,構建高質量科研創新體系。
著眼提升治理能力,實施內部治理增效、條件保障躍升、民生福祉提升工程。深入推進依法治校,健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深化綜合改革攻堅,實施“強院興校”戰略,推進職能部門機構改革,調整優化學院設置和資源配置,著力破解學校新發展階段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推進海綿校園建設,打造多樣性主題文化景觀群落和設施;構建完善的數字化、便捷化、智慧化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支撐體系,推動加快自治區“智慧校園示范校”建設;強化教輔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改善教學科研設施,加強智慧圖書館和圖書情報碩士點建設,高質量辦好學報,深度發揮檔案存檔留史、資政服務作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提高教職工待遇,改善教育教學環境,辦好辦強附屬學校,加強全國健康學校建設,構建高品質民生工作體系。
著眼提升開放辦學水平,實施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教育對外開放和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化產教、科教、校地、校企“四個融合”,加強校內產學研要素與地方政府政策、產業、空間要素深度集成,推動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交互、人員共生、校地融合的發展格局。立足國內、面向東盟、輻射世界,深化國際教育內涵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體系。深化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加強教育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秉持大學“人文實驗室”建設理念,統籌推進文化育人,構建高質量大學文化體系。堅持穩中求進、行穩致遠總基調,支持建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奮力打造“主題出版引領,教育出版為軸,人文社科出版與古籍文獻出版兩翼齊飛”的新出版格局。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4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