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又到開學季,迎新致辭必不可少。它猶如心燈,照亮航程,啟悟思考,伴隨新生在新的征程揚帆起航。9月8日,在北京大學2023年開學典禮上,北大教授楊立華寄語新生:大學階段第一要務是找到值得奮斗終生的志業。該寄語引發網友強烈共鳴。
主持人語
置身自主意識崛起的網絡時代,志業之于新時代的大學新生,意味著如何將個人興趣與利益之“小我”恰切融入并轉化為心懷“國之大者”。由就業到事業再及志業,既體現了時代進步對人格鍛造的要求,也折射了踐行社會責任與服務利他的能力需求。簡言之,這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與心系家國的價值融合。它不僅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實踐觀塑造提出了挑戰,更對其個人生涯規劃中的急功近利、物質變現、重利輕義等發展誤區、短視效應拉響了預警。本期“青年說”將聚焦如何理解與實現志業,聽聽青年學子們怎么說。
青年說
何謂志業?有理論認為是一種超越了勞動交換的職業屬性,是聽從神圣召喚、懷有信仰和使命感的精神活動。因此,志業既基于職業和專業,又與使命、信仰、激情相聯結。信息技術時代競爭加劇,不可否認當下學生群體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迷茫困頓在所難免。因此,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志業。
基于現實,找尋志業之源。盡管現實紛繁復雜,但對志業的定見卻生長于此。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在讀博期間,曾幫助一位問路的老人打車前往法律援助中心。面對老人下跪以示感謝的舉動,他對始終沒有坦白“法律人”身份的自己感到羞愧。這也促使他去問詢內心,尋找法律的真正意義。所以,沒必要糾結于內心對現實的抱怨,而應從現實的經歷中不斷叩問、反思,直至找到志業的方向。
超越現實,實現志業之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無論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先賢,以“四力”報道紅軍長征、喚醒國人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的范長江,還是以“禾下乘涼”為夢、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袁隆平,他們都將自身的志業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從他們實現人生大志的經歷中不難發現,磨煉超越現實的意志,篤行不輟、踔厲奮發,是實現志業的必經之路。
無論何時,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始終是青年際遇中的母題。步調或許一時會亂,但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青年始終要走下去。要相信立志而后篤行,方能致遠。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2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