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教育局長訪談
屏山縣位于四川省南緣,地處烏蒙山麓。2020年,屏山縣作為宜賓市唯一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全縣由脫貧攻堅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新階段,屏山教育如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助力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近日,屏山縣教育和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鄧代銀做客中國教育報“融媒體教育局長訪談”直播間,講述他們的思考與探索。
找準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屏山定義
記者: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當下區域教育發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一道考題。屏山縣是如何定義高質量教育體系的?
鄧代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幸福宜賓“十大工程”的深入實施,必然對教育體育改革發展提出新要求。近年來,屏山教育乘勢而上,一系列規劃和方案的出臺,讓屏山教育的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傮w而言,我們希望到2025年,構建起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齊備、具有屏山縣特色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具體來說,我們將按照“立足發展、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資源優化,規范辦學、均衡發展”的整體思路,遵行高中向縣城集中、初中和小學向鄉鎮集中、幼兒園就近辦園入園、小規模校點合理有序撤并、中職學校向產業園區集中的原則,合理布局屏山縣各類教育設施。
記者:《關于推動屏山縣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高定位優化完善教育資源布局和配置,這一目標如何實現?
鄧代銀:由于屏山山脈縱橫,溝谷交錯,山高坡陡,導致學校分布零散。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源的日益萎縮,導致原有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勢在必行。
我們將穩妥推進農村生源嚴重萎縮的小規模學校撤并,積極探索學區辦學模式,形成縣城片區、錦屏片區、新市片區。未來3年,全縣計劃投資6.9億元,涉及21個基建項目和17128個學位的合并、新增和重新劃片,努力實現教育資源最優配置,促進全縣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們還將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嚴格落實城鄉學校建設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礎定額標準、學?;狙b備配置標準“四個統一”的要求,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
教育助力山區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具體到不同學段,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屏山教育是否能適應并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鄧代銀:為努力實現“到‘十四五’末全縣教育達到全市中等水平”的目標,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各學段發展目標:
普及普惠發展學前教育。實施公辦幼兒園建設項目21個,推動每個鄉鎮中心園實現獨立建制,到2025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00%,全縣普惠性幼兒園覆蓋面在95%以上;支持有條件的公辦幼兒園開設嬰幼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0—3歲嬰幼兒托育機構。
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對標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標準,改擴建標準化城鎮中小學校18所,徹底解決生均校舍面積和生均運動場地面積不達標以及功能教室面積不達標等突出問題。計劃到2025年,全縣高標準通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
內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實施屏山中學擴建綜合樓項目和屏山職業技術學校產教融合項目,建成以屏山中學為龍頭,宜賓三中、屏山縣岷江實驗中學為補充,求實高中資源共享的高中教育良好格局。到2025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8.6%,確保職普在校生大體相當。
這些目標的提出既基于屏山實際,也考慮到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目前,我們已建成省級示范性幼兒園2所、市級示范性幼兒園1所,從小學到高中均引進了市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就是要以少數民族待遇縣的優惠政策和高質量的辦學水平吸引更多學生在屏山就讀,為縣域經濟發展“聚人氣、聚商氣”,真正實現“教育興縣、教育強縣、教育聚縣”。
我們正立足打造宜賓千億紡織園區主戰場優勢,積極探索符合屏山實際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為全縣產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技能人才。
把高質量發展教育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記者:高定位優化完善教育資源布局和配置,高標準推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這些“高”字的背后,需要當地政府極大的投入與支持。對于經濟發展并不突出的屏山來說,如何做到這些?
鄧代銀:2021年4月,縣委、縣政府出臺文件,明確了6個方面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和具體保障措施,要求各鄉(鎮)黨委、縣直各部門黨組(黨委)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全縣工作的優先位置??h委常委會專題聽取教育發展狀況報告每年不低于2次,縣政府常務會每季度要研究1次教育工作,鄉(鎮)黨委每年專題研究教育不少于3次,切實解決教育重大問題。
縣委、縣政府把高質量發展教育作為對縣直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由縣教育體育局牽頭,對6個方面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進行分解,按學校類別、實施地域學校、完成年限等形成項目清單,明確牽頭單位、責任單位,倒排工期、順排工序、掛圖作戰;縣委目標績效辦加強督查督辦、定期通報、掛責問效,按年度對各單位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縣委組織部把教育高質量發展成效作為黨政領導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參考依據,每年評選表揚一批尊師重教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確?!兑庖姟仿涞匾娦А?/P>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從2021年起,除剛性支出和教育費附加預算安排,按照不低于5000萬元的標準預算年度專項教育經費,用于解決學校安保、編外人員工資和人才激勵等。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0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