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
“目前學校已建成近20個數字化管理平臺,但幾乎沒花什么錢。”日前,一場數字技術支撐下的智慧教學及管理推廣應用研討會在四川省德陽市實驗小學召開,校長羅綿強向與會者介紹學校的智慧化校園建設,引發了不少關注,“幾乎沒花錢?”“你們是如何自主開發的?”“平臺使用起來是否方便?”……
“這些數字化平臺全都是我們基于自身需求,開發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羅綿強介紹,雖然學校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將各類數字化平臺引進校園,但相對而言價格不菲,更重要的是總有不適合的地方。為了實現“量身打造”,德陽市實驗小學根據自身的管理和教學需求,自主開發一系列提高效率、減輕教師負擔的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自主探索,做好數字校園建設。
自主開發,解決教師實際需求
在20世紀90年代末,技術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的時候,德陽市實驗小學教師還在通過觀看錄像帶分析課例,學校沒有專職的管理員,導致錄像帶的借閱十分不便。
這個問題被學校教師楊文旻記在了心里。當時作為數學教師的他對計算機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在進修時選修了計算機課程,而且時常在課余鉆研,“當時就在思考能不能將這些錄像轉到線上,讓教師們更方便”。
對信息技術情有獨鐘的楊文旻在課后全力投入到了實踐中,數據庫、系統架構、算法、數據呈現……遇到專業問題,他就在網上查找資料,一步步尋求突破,“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覺”。后來,楊文旻成功設計出在線影院,并以此為開端,開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校教學和管理中出現的難題。
要實現自主開發,少不了技術人才,楊文昱剛好填補了學校的人才空缺,從數學教師到如今的工會主席,他的設計成果也越來越多。
“這些軟件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但是實用。”楊文旻說,如今,他在為年輕教師傳授經驗的同時,自己仍然保持著學習的狀態,以他的設計為基點,信息技術的作用也逐漸輻射到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方面。
按需定制,多年前的原創軟件沿用至今
減輕教師負擔、提高辦公效率,是德陽市實驗小學研發各類數字化平臺的初衷。羅綿強說,這是一種“浸潤”的狀態,“讓設計的這些軟硬件來適應教師的需求,而不是讓教師被這些工具‘捆綁’”。
在20世紀90年代末,排課由于要考慮種種因素,對班級較多的學校來說一直是項大工程。“以前我們用紙條在一個大面板上擺,風吹亂了,或者學生摸掉了,都得重擺,4個人要排一個星期。”楊文旻回憶說,設計出排課軟件后,他不斷優化算法,讓排課更加科學便捷,并一直沿用至今。
再比如,學校以前開運動會的時候,有體育教師反映,發令槍用多了會對耳朵有影響。對此,楊文旻不僅設計出電腦發令的程序,還編出一整套運動會管理系統,這不僅讓成績測量更加精確,還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像這樣應需而開發的平臺,在德陽市實驗小學還有很多。除了軟件,在楊文旻的辦公室里,音響、攝像頭乃至超市盤點機,不少硬件也都被他改造了內部程序,使其更適合學校的各項工作。
智能化管理,讓校園變得更智慧
在羅綿強的辦公室里,堆放的紙質資料并不多。他只需要在電腦上打開學校官網,登錄辦公平臺,就可以處理不少管理工作。
如今,德陽市實驗小學建成的教學資源庫、課題管理、圖書管理、新生報名等數字化管理平臺,幾乎涵蓋了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并為相應的日常工作帶來了深刻變革。
例如圖書管理。統一采購圖書未必能滿足每一名師生的閱讀需求,常常導致不少書籍被束之高閣,而圖書的日常借閱與管理,也會在無形中增加人力成本。德陽市實驗小學通過線上圖書管理平臺,讓教師可以根據師生各自的閱讀需求,先自行購買想要閱讀的書籍,再錄入該平臺完成報銷手續,后續的借閱也可以在線上輕松完成。
“這樣可以最大化滿足師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同時,由于管理更加高效,我們的圖書架更加開放,家長也可以來借閱。”羅綿強介紹,學校其他的資產、設備也都錄入了相應平臺,在高效利用與安全管理之間實現了最佳平衡。
除了建設各類數字化管理平臺,德陽市實驗小學持續推進數字校園建設,還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方面相融合。其中,學校開發小學生數據畫像系統,利用大數據全面掌握學生特點、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精準化畫像,進而推進教育決策精準化、科學化。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1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