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探索在高校內部建設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是將高等教育資源與社會經濟需求有機結合的一項戰略性舉措。
高校技術轉移機構開啟專業化進程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出臺,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逐步探索建立以新研發的技術作為“商品”推向市場的科技服務機構,加大對技術轉移過程的服務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部分高校開始在原有科技部門的基礎上建設技術轉移機構。這些機構大多下設或掛靠在高校科研管理、資產管理等職能部門之下,既缺乏獨立的財務權和人事權等,又因其定位于高校職能部門而不具備面向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提供直接服務的資質。
國家對技術轉移工作的重視,企業對高校先進科研能力和技術的迫切需求,促使高校加速探索技術轉移機構的市場化運行機制。2002年,科技部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機構的意見》等文件,從政策上支持高校創辦專業性技術轉移機構,促進校企協同合作,推進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一些擁有較多科技成果的高校通過整合多方力量,組建了獨立的技術轉移機構,逐步形成了以高校為主體、政府作支持、市場為導向的技術轉移體系。
相較于以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這一時期的技術轉移機構不僅在名稱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職能上也有所區別。前者的工作職責主要是技術成果管理及推介,后者則集人才整合、技術聯合開發與工程化、資金籌集、信息對接等于一體,從管理向技術成果經營方向轉變。一些高校還同時成立了專門從事技術轉移的公司,開始探索技術轉移的市場化運作。
新世紀以來,高校技術轉移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十七條明確指出,“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組織和協調,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隊伍建設,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2017年國務院發布實施《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首次提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概念,強調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旨在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建設。2021年,清華大學等20所高校被列入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名單。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越來越重視高校技術轉移體系的建設,通過設立專項建設經費支持和鼓勵高校建設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加速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流入地方產業。
在各類利好條件加持下,不少高校不僅通過將技術轉移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與學校改革發展同步,而且還通過創新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建設了專業的技術轉移轉化機構,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由此,越來越多科研人員和團隊不再將學術成果“鎖”在實驗室,轉而投向社會市場,通過技術轉化實現新生。進而,高校的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緊密融合,科研經費大幅提升。
當前此類機構專業化程度仍有待提升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專門成立了適應自身特點的技術轉移機構,積極探索形成了符合自身特點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模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斷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部分高校設立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仍然存在內部管理不規范、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一些上級部門也缺乏對技術轉移機構的認知與支持。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向前發展,需要政府、高校和技術轉移機構共同努力,加強政策支持、提升機構管理和運營水平、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資金支持等,從而推動技術轉移機構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
由于不同高校的科研體量和學科發展情況存在差異,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的組織設計和建設模式不可一概而論,需要高校根據各自的學科優勢、資源稟賦等做好頂層設計。
高校可以通過建立領導小組等議事機構,負責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縮短國有資產處置的相關審批時限,保障科技成果順利轉化。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可以從組織結構、建設模式、科研目標方向、資金支持、孵化載體建設、知識產權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高質量建設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加強與企業、行業協會等產業組織的合作互動,打造專業化的市場運營團隊,把高校的技術、科研以及人才等優勢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技術研究與開發的經濟、社會雙重效益。
發揮機構優勢推進有組織產學研合作
當前,打造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對于開展有組織的產學研合作、鏈接各方資源、加速知識流動意義重大。具體來說:
一是要做好機構的頂層設計,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共建,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高校應為技術轉移機構制定清晰的發展目標和路線圖,并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明確目標和任務。同時,通過設立校內成果轉化領導小組,加強跨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技術轉移機構自身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既有技術又懂市場的科研人員,提升與產業界互動的頻次。參與共建的投資機構、律師事務所、財務審計、知識產權服務等第三方服務機構,可以通過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打造專業化的市場運營團隊,為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提供全面且專業化的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各主體之間還要建設高度信息化的智能對接系統,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降低技術轉移成本,提高時效性。
二是要注重基礎研究,探索基于產業需求的基礎科學研究組織模式。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要為科研團隊和產業界搭建平臺,幫助雙方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尤其要強化科研人員的技術轉化意識,引導團隊根據產業需求和科學前沿設定明確的研究方向,以便在基礎研究中尋找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切入點,從而更好地找到科技創新的方向和路徑,實現高校、企業和社會共贏發展。
三是依托企業資金設立科研項目基金,開展揭榜制的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需要優先考慮與生產、應用有關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注重實效和創新。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應改變科研人員與企業間點對點的科研服務方式,進一步開拓業務范圍,充分利用校友企業資源,引導校友企業以捐贈的方式在校內設立科研項目基金。由企業與學校共同訂立和發布研究方向,通過揭榜制組織校內科研團隊申報,由評審專家嚴格把關,最終選出高質量的課題進行研究和應用。
四是鼓勵學校科研團隊攜科研成果進駐國家大學科技園、校地共建研究院等自有孵化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首先,加強對科技園、研究院等自有孵化載體的管理,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運作機制,提高自有孵化載體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其次,遴選校內技術成熟度較高的科研成果入駐科技園、研究院等自有孵化載體創辦企業,并為其引入有經驗、有資源的戰略合作伙伴,同時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資源支持,共同推動企業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再其次,加強載體自身的品牌建設和市場宣傳,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資源參與合作,為進駐成果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五是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建設投資基金。在社會資本的引導下,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可以進一步深化“產學研金”的合作模式,依托投資基金,讓學校更多的基礎科學研究活動獲得相對充足的科研經費。同時,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也要引導基金關注高校通過科技成果作價出資創辦的企業,從而推動高校的科技研究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成果。
(作者單位系華南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科規劃2022年度課題“新發展格局下基于組織協同的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的建設體制機制研究”[2022GZGJ49]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5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