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創新醫學教育 走好醫學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

發布時間:2023-10-07 作者:本報記者 焦以璇 梁丹 來源:中國教育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工程。據統計,中國人均醫師數量已超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與高收入國家仍存在差距。當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如何提升高質量醫學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如何讓更多高水平拔尖醫學創新人才“冒”出來?

圍繞這些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進行了專訪。對于醫學人才培養,韓啟德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不斷優化升級醫學人才結構層次

    我們在繼續深化教學內容和方式改革的同時,有必要繼續探索現有學制和學位制度的改進。

中國教育報:高質量的醫學人才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如何看待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的緊迫性?

韓啟德:醫學教育水平關乎人民健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學教育成就很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醫學人才,為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顯得尤為迫切。我們必須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創新,不斷優化升級醫學人才結構層次。

我的意見是醫學人才培養要分層次。一方面,中國現在已經有200多所醫學院校,對于大部分地方醫學院校而言,醫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能看病的醫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技能,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為人類醫學事業的進步作出貢獻是我們的責任,因此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醫學拔尖創新人才。

中國教育報:您認為,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是怎樣的?您對進一步提升我國醫療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才結構方面還有哪些建議?

韓啟德:我始終認為,要把大學綜合教育與醫學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將綜合素質培養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要區別本科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并據此做好相應制度設計;要處理好畢業后教育與專業學位教育、專科醫師培訓之間的關系;在本科教育中,要打破基礎和臨床教學之間的隔閡,將它們更加有機、緊密地結合起來。為此,我們在繼續深化教學內容和方式改革的同時,有必要繼續探索現有學制和學位制度的改進。 

具體從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上看,目前“5+3”一體化模式(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醫學教育的主體,但實踐中執行得還不夠好。我認為對完成“5+3”模式的醫學生都應該統一授予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為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國內有14所高校實施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國在八年制醫學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各培養學校的培養理念不統一,目標不統一,培養過程也不統一。在實踐中,臨床醫學課程和臨床實習時間普遍在4年左右,導致學生臨床能力不足。我主張把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專業知識進行整合融通,保障學生臨床實踐的時間,并專門拿出兩年左右的時間去實驗室實打實地開展一項研究,因為只有在科研實踐中才能真正學會科研。在目前未形成共識的情況下,我們要勇于去探索、去改革,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走出一條基礎寬厚、臨床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新路。

另外,考量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忽略中醫藥人才。中醫藥是我們的偉大寶庫,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為人類醫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獨特優勢和路徑。我們應該把加強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項戰略性舉措,從人才、經費、制度等方面給予保障和鼓勵,力爭開創新局面,做出原創性成果。

在學科交叉融合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我們的體制要更加多元化,更加靈活一些。

中國教育報: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只有面向未來培養出新時代的拔尖醫學創新人才,我國的醫學科技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您認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特征?

韓啟德:首先,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有獻身醫學科學事業的決心。不是別人要他做,而是他自己有強烈的愿望要做。

其次,掌握扎實的生命科學專業知識。現代生命科學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一定要更加扎實地學習和掌握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

再其次,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醫學理論基礎一定要跟臨床實踐結合起來,要在實踐當中學習。要讓醫學生在學制內教育中就成為合格的醫生是不現實的,只有在當醫生的過程中才能學會做醫生。但必須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對臨床醫學的特點和規律有一定的感受和體會。現在最需要加強的是住院醫師培訓,現在對住院醫師培訓已經有了規范化的要求,但很多培訓基地在實踐中沒有真正下力氣實施,上級醫生的帶教任務不落實,住院醫師承任的雜務太多,而必須掌握的臨床技術和能力不達標,結束培訓時多數還不能獨立行醫。

中國教育報:培養醫學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完善哪些體制機制?

韓啟德:醫學的發展依然取決于整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上的突破性進展有賴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因此,要淡化專業界限,著力加強學科交叉。要消除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鴻溝,生物醫學研究要著力解決臨床和人群健康的實際問題。要增強醫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理工學科之間的溝通,加強對健康教育、衛生經濟、醫學社會學、醫學法學、全球衛生、醫學傳播學、臨床藥學、衛生管理等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打造更多學科合作平臺,鼓勵交叉研究,而且要在制度上為學科交叉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例如開設學科交叉課程、互認不同專業課程的學分、鼓勵修讀雙學位、增加招收跨學科的研究生,等等。

培養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我們的體制要更加多元化,更加靈活一些。比如,醫學生掌握醫學專業基礎知識以后,應該鼓勵有興趣有條件者再去學習其他專業,成為復合型人才;而其他學科的年輕人,如果愿意來學醫,我們也要開一條路子,讓他有機會來學醫和從醫。事實上,國際上很多頂級醫學人才都是跨學科培養出來的,有的醫學生畢業后當了幾年醫生,又重新回到實驗室搞科研。因此,我們要在體制機制上面開口子,真正培養出醫學和其他基礎學科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我始終認為,我們還要把重心放在改善人才成長的環境上面,要積極引進人才,但又不完全依靠引進人才,而是致力于搭建好平臺,尊重個性,寬容失敗,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讓各種人才都有用武之地,特別是要為中青年人才創造施展才華的條件。只要信任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因為我們現在的信息、實驗條件都已經很好了。

在回歸人文中培養醫學人才

    加強人文素養光靠建立課程體系是遠遠不夠的。人文素養不是教出來的,它是校園文化熏陶出來的。

中國教育報:您一直提倡醫學是有溫度的。推動醫學與人文相向而行,是您一直努力的事情。如何理解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韓啟德:150年以前西方的醫生實際上是幾乎不能為病人提供什么有效治療的。那么,為什么那時候人們還總是相信醫生,離不開醫生,尊重醫生呢?為什么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任何時期、任何地方都伴有醫學呢?這就啟示我們:醫學最核心的本質是人類對疾病痛苦的回應,在于人性關懷與精神慰藉。

我在醫學院念書,上了三年基礎課,那時候去農村基層當醫生,沒有技術,沒有設備,也沒有手術實踐,只有幾本簡單的臨床手冊,要解決十里八鄉病人的問題。但我發現,很多問題的解決真的不僅僅靠技術。比如婆媳吵架,農村婦女過來看病,說嗓子里有個球,吞咽不下,你就跟她聊天,讓她發泄一通,走的時候好很多。我說不用錢,你回去用小麥麩熬湯,再放幾個棗,就很管用。她就信了,覺得大夫可親可愛可信。很多病人第二次來,說好了很多,這完全是心理問題。

人類自有文明就有醫術。從《黃帝內經》和希波克拉底開創醫學以來,醫學一直都是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芒。今天,醫學大大發展了,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與對宇宙的認識一樣,還只是冰山一角。人類切不可妄自尊大,以為技術能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醫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從出生、成長、衰老到死亡的過程不可逆轉,醫學的任務只是保護這個正常的過程。我們不能把衰老當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長生不老作為醫學的目標,不能給生命無望的病人增加無謂的痛苦,不能不考慮醫學的社會效應與公平公正。總之,我們時時不可忘記,醫學是有溫度的。弘揚醫學人文精神,讓醫學更有溫度,是患者的需求,也是醫生的職責。

中國教育報:從醫學教育的角度,您認為應該如何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韓啟德:加強人文素養光靠建立課程體系是遠遠不夠的。人文素養不是教出來的,它是校園文化熏陶出來的,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要大力弘揚優秀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從內心向往真善美。

醫學生一定要學好文學、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要仰望星空,讀萬卷書。比如,看歷史會使我們觀察人、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包括社會發展,整個視野一下擴大了。歷史類書籍我推薦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吳軍的《文明之光》、葉煒的《中國古代史十四講》、羅伊·波特的《劍橋醫學史》等,哲學書可以讀呂克·費希的《人生難得是心安——另類西方哲學簡史》等。我特別主張醫學生多讀西方文學名著、茅盾文學獎小說。小說是寫人內心世界的,是感性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能使內心豐富起來。而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懂人性,與病人共情,從而在醫療實踐中充滿人文關懷。

這些都是在課堂外的,但我們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條件。比如建立醫學博物館,前輩用過的東西也是有溫度的,看到這些,人們就會想到當年誰用了它,它靜靜地躺在那里,是歷史的見證,見物思情,潤物細無聲。

當然,加強醫學史的研究、學習也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醫學類高校都把醫學史相關的課程列為“選修課程”,重視程度還不夠,我建議把醫學史列為醫學生重中之重的必修課程,編制更高質量的適合國情的醫學史通史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開設醫學史方面的主題討論課程;醫學各門課程的教學都要把學科與知識點的發展歷史作為重點。

要加強對中國當代醫學史的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傳染病防治、婦幼保健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醫療服務體系、藥物供應體系和醫保體系建設方面走過艱難曲折的路程,醫學研究和醫療的水平不斷提高,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當代醫學史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內容,這樣的研究也對當前我們國家的醫學事業發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現在,有些當事人還健在,我們必須抓緊口述訪談工作,把史料保存下來,整理好,研究好。

關注醫學史不能僅僅關心現代醫學史,還應該回到祖國傳統醫學的源頭去尋找我們的根。中醫是以人為本的。它強調醫生與病人的溝通,望聞問切就是醫生與病人的真誠交流和情感對話。它在診治中也特別注意人的心理活動,關切人的內心感受。而這又與中醫仁愛、救人的準則始終相隨。在中國傳統中,尊重生命、關愛病人是醫生的基本道德。最好的醫生并不一定是診療技術最高明的,但必然是最具備仁愛精神和道德人格的人。

今天,中國開始強盛起來,我們有責任更加深入了解祖國的傳統醫學并向世界介紹,還要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求中醫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創立新醫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07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萌白酱免费| 八戒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欧洲精品| 国产精品夜色视频一级区 | 久久99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麻豆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隔壁老王影院|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分类一区|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黑巨人与欧美精品一区|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京东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56prom在线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