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道的教育加速
一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吉林省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汽開區”)伴隨一汽成長,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汽車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更是汽車研發的“創新高地”,擁有完整的汽車創新研發體系。
長春市汽車產業集群產教聯合體近日成功入圍第一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澎湃的產業動能在這里成為奔騰的科教動能。憑借得天獨厚的汽車產業底蘊,汽開區成為培養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沃土。該區以點燃青少年的科學理想、開拓青少年的創新意識為重點,整合科教資源,探索出了一條科學教育的“星光大道”。
驅動有力
扎根一汽沃土,用好區域稟賦
紅旗汽車展示大廳,看無人駕駛汽車、超級跑車和純電動汽車等;紅旗技術研發中心的“整車HIL試驗室”,了解包括無介質全息投影設備、心率方向盤等“黑科技”;紅旗汽車研發車間,了解3D打印技術在汽車研發中的應用……汽開區第二實驗學校日前組織八年級學生參加一汽全國重點實驗室主題開放日活動,學生驚嘆于紅旗研發的新成果。“講解員的講解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無限向往,希望能用自己的學識在未來為國家的科技發展盡一份力。”該校八年級(1)班的一名學生在心中播下了科學種子。
一汽長達70年的造車經驗和技術沉淀,是汽開區獨有的區域稟賦,成為該區科學教育大放異彩的密碼。各中小學組織學生定期前往一汽紅旗展館、紅旗公司、一汽大眾公司的研發基地,參觀生產線、生產工序,了解研發新成果,是該區科技研學的常態。學生家長中不少都是一汽的職工,更是科學教育的“富礦”,他們現身說法,讓企業的真實產品成為科學教育的載體。
用好區域稟賦這個強有力引擎,汽開區教育人不斷開拓思路、積極創新。
校內創設讓學生學習汽車組裝的環境和條件。在長沈路學校的科學工作室里,學生可以進行車模的拆解、組裝,新能源汽車的拼裝等,了解汽車知識與文化。“學校將汽車元素納入科技創新課程,用實踐推動科學知識的學習、運用和創造。”校長呂蓉說。
挖掘一汽資源優勢,該區聚力研發科技教育課程,開發“吉車項目式學習”等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還編制汽車元素與科技創新相融合的《長春汽開區STEM教育實施指南》,開展汽車模擬駕駛體驗培訓、“小匠人”無人車拼搭駕駛比賽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續航強勁
打破資源壁壘,煉制科創“燃料”
開齊開足科學課程、科學課程“一校一體系”、校校有專業的科學教師……汽開區的科學教育陣地極為牢固,這背后原因是壁壘的打破,讓科教資源在全區暢通無阻地流動。
以區教師進修學校為培訓基地,汽開區打破校際壁壘,建立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工作站,將各校科學教師組建成教研共同體,共同備課研究、實踐改進。同時,發動中學教師來給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做好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并外請省市教研員、大學教授進行專題輔導。“打通學校、學段、學科的壁壘,解決各校不能常態化開展科學教學的問題。我們尤其關注科學教師教學實踐行為的不斷改進,通過課例研究來引領教師研究課堂、實施教學。”汽開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趙越說。
把校外科創資源“請進來”,汽開區最大限度利用青少年宮、勞動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場館陣地,構建“學科課堂+社團課+兩點半課堂+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社區+家庭”的科創學習環境,實現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該區還開展科技創新教育“1+M+N”工程,即采用1所高校、M所科技企業帶動N所區內學校的思路,鼓勵學校與相應的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聯合培養創新拔尖人才。
汽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玉英介紹,該區主動向區外開拓,讓戰略合作的“伙伴”越來越多:在省內,招才引智,汽開區與吉林省科協、長春市科協、吉林大學科協、長春市科技局等多家單位形成科技教育協同合力;在省外,比學趕超,該區與深圳市翠園中學、深中南山創新學校、深圳南山香山學校、福田區科技中學等多所科技教育名校結對合作。
持續奔騰
聚力科教賽事,培育拔尖人才
今年7月,“吉林少年工程院”在汽開區揭牌,首批20名“小院士”獲發錄取通知書,攪動了整個汽開區。
東師西湖實驗學校首屆“小院士”是來自三年級(6)班的王躍淞,他憑借學校首屆科技節上交的“自動灌溉花房”這一科技作品入選。“這次的作品我試驗了很多次,通過失敗,觀察,再改進,最終達到理想效果。這個過程讓我明白了,科學探索最重要的是不懈的堅持努力,我也在實踐中感受到了科學探索的樂趣。”王躍淞說。
挖掘潛能、激發智慧,青少年在這里成為創新主角。吉林少年工程院開發適合小學、初中、高中生使用的創新人才培養課程,所有課程均能夠配套教育部發布的《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科技類賽事。在空間上打造了“一廳五站八坊”的學習空間,為“小院士”釋放才干提供平臺。吉林少年工程院執行院長王鵬飛表示,該院注重推進中小學科技工程教育,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工程教育和創新平臺,培養未來的卓越工程師。
以“賽事”促創新,則是汽開科技教育打出的一張王牌。該區從2005年起就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大賽,培養學生科技創新創造能力。汽開區的秘訣之一是建立培訓基地,集中培訓。各校從社團當中選拔出比較優秀的學生,把同樣項目的各校學生組織起來送到集訓營進行指導。“各校的教練員也統一集訓,研究比賽規則、器材的優點,發揮教練員各自特長,利用團隊的力量整體作戰,確保學生得到最充分的培養。”長期指導汽開區科技賽事的教師進修學校教師馬軍說。
組織高頻次的科創競賽活動則是另一制勝法寶,讓學生以賽代練,提升競技水平。汽開區定期舉辦中小學科技周、科技月、科技節、未來工程師科技創新作品征集賽事,通過人工智能、創客工場等科學展示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賽展示。豐碩的科技教育成果在汽開區持續井噴:在國家級機器人大賽、無線電比賽等賽事中,汽開區學生共獲得獎項674項,金牌30枚,累計榮獲各級科技類證書3000余個,有近20項學生科技作品榮獲國家級專利。
“汽開區科學教育根植于一汽創新創業的沃土,未來將進一步通過建立科技創新教育工作機制、完善科學素質標準和評估體系、構建科技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培育高素質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教師隊伍,積極創新科學教育新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創新型科技英才。”張玉英說。
(本報報道組:記者 呂同舟 禹躍昆 杜亞麗 劉少利 王陽 李瑩 執筆:王陽 李瑩)
【局長說】
構建科創教育生態鏈
張玉英
長春汽開區利用區域稟賦下的創新底蘊,堅持科教和產業同頻共振,構建“教育培養人才、人才驅動創新、創新帶動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生態鏈。探索“人工智能+”新型課程教學,促進跨學科學習、STEM學習,實現科普課程設置多樣化、內容綜合化、課程特色化、體系拓展化。建立科技教育大學區聯盟,形成“1+X”科技教育新范式;建立貫通培養的科教體系,啟動“1+M+N”工程,即采用1所高校、M所科技企業帶動N所區內學校;構建“學科課堂+社團課+兩點半課堂+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家庭”的科創學習泛在環境,營造“人人是創造之人、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的良好科創氛圍。
長春汽開區依托“一校三地”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成立“吉林少年工程院”,打造“一廳五站八坊”,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項目指導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是長春汽開區著力解碼科技教育資源鏈、拓展學生科技活動延伸面、構筑科技育人新樣態的有力舉措。
未來,長春汽開區將努力實現科技發展、校地融合與教育變革互融互榮,在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中,為科技教育貢獻汽開方案、汽開力量!
(作者系吉林省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專家說】
工程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王鵬飛
科技人才自主培養重在抓基礎。青少年兒童對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興趣愛好、好奇心、實踐力,直接決定了其對技術與工程的基本觀念、基本職業取向以及文化理解,直接影響著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系統性培養。
科技人才自主培養還重在補短板。長期以來,受“雕蟲小技”等陳舊技術觀念影響,技術與工程教育難以在基礎教育中得到應有重視,技術方法、工程思維等難以造福學生的發展。因此,作為汽車研發生產的創新高地,汽開區中小學的技術與工程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吉林少年工程院”注重技術實踐和工程啟蒙,以獨特的育人價值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路。主要分為四個層面:一是面向生活的工程教育,使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工程現象、工程成果、工程文化有基本的認知;二是面向素養的工程教育,通過技術實踐和簡易工程模型建構,讓學生形成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工程觀念和系統分析、創新設計、籌劃決策等工程思維;三是面向職業啟蒙的工程教育,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工程領域的職業探索;四是面向拔尖創新人才的工程教育,通過富有挑戰性的技術與工程實踐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能夠遷移運用。
(作者系吉林少年工程院執行院長)
【記者說】
擦出激烈的創新“火花”
李瑩
行走在長春汽開區,一輛輛一汽生產的汽車奔馳而過,讓人感慨中國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一汽是先行者,1956年,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CA10駛下裝配線,開創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
憑借獨有的區域稟賦,汽車產業與科學教育這兩塊打火石在汽開區擦出激烈“火花”。該區將中小學科技教育與區域產業優勢相結合,探索出科技教育人才培養的“汽開模式”。
該區持續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利用轄區資源優勢,推動中小學科技工程教育與國家級汽車產業開發區得天獨厚的創新底蘊、創造積淀和科技元素相融合,為汽開區青少年科學英才的聯動培養注入新動能。
科學教育更需要開放精神,汽開區主動打破科教資源壁壘,在區內強化資源共享,在區外實施戰略合作,讓科教資源“朋友圈”越來越壯大。源源不斷的創新“活水”,正在掀起科學教育的朵朵浪花。
該區科學教育的發展,無疑是給青少年插上創新與科技的雙翼。而因為科教人才的多元培養,該區汽車工業的未來發展必然會有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9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