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民族院校的使命與擔當

發布時間:2023-11-02 作者:薛寒 袁梅 來源:中國教育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民族院校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一體多元”中華民族文化薈萃的重要場域。新時代,民族院校要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以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等基本職能為抓手,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進一步的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貢獻力量。

著力培養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各民族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面對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教育因責而生,盡責而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民族院校應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宗旨,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

一是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鑄牢人才之“魂”。《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國家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院校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課程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逐步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和行動自覺。二是要以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導向,塑造人才之“能”。民族院校要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緊迫需求,分析民族地區發展態勢,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提升各學科比例,加強優勢、特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生態化發展,助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加快完善中國特色民族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并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民族教育是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民族院校應扎根中國土壤,肩負起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民族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使命,激發中華民族實踐創新的內生動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為各國貢獻中國智慧。

第一,打造高水平的學術科研團隊,增強民族教育科研創新能力。民族院校要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以內培外引為抓手,穩定高層次人才隊伍,培養一批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民族教育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精英,推進知識生產和文化傳承創新,為完善中國特色民族教育學術體系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第二,立足中國本土民族教育實踐,創新民族教育學術研究方法。民族院校應明確中國民族教育學術研究領地,加強跨領域、跨學科的學術研究,打破以往研究集中于理念描述、理論闡釋等單維視角的局限,從多學科的視角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基礎理論問題以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重大現實問題進行研究,以創新性的研究方法保證民族教育學術研究的科學性。第三,精準提煉民族教育標識性概念,樹立中國特色民族教育學術品牌。民族院校應以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為根本出發點,在民族教育實踐和經驗中凝練出中外融通、簡潔有力的標識性概念,提升民族教育的知識原創力和供給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樹立中國特色民族教育學術自信與自覺,不斷提升中國特色民族教育的國際感召力,為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穩步提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事業服務供給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我國文化產業、事業服務供給水平呈現“東強西弱、南高北低”的不均衡、不充分發展態勢,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的文化生產能力、文化創新活力、效益轉化實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民族院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場域,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肩負起服務職責,構筑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一方面,瞄準需求,“軟”與“硬”組合施展。在掌握民族地區大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民族院校既要重視文化設施“硬”建設的推進,亦要重視文化氛圍“軟”環境的營造,實現供與需的有效銜接。另一方面,優化供給,“質”與“量”協同并進。在供給數量上,民族院校應憑借自身所擁有的豐富文化藝術創作資源,通過志愿服務、文藝幫扶等形式,提升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服務覆蓋率。在供給質量上,民族院校需充分發揮自身文化特色優勢,積極將學校與社會場域有機結合,為優化區域文化事業服務供給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助力宣介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智慧謀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民族院校作為生產與傳播文化和知識的重要場所,應強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智慧謀略。

首先,重視搭建宣介中國民族政策的國際數字化平臺。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品牌是一種高效的戰略性傳播媒介,對傳播理念及實踐產生了統攝性的影響。當前,數字化平臺的算法邏輯消弭了媒體間的渠道差異,加速了國際傳播進入“全息”媒體時代。因此,民族院校應拓寬國際傳播渠道,積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國際學術會議平臺,積極宣介中國民族政策,重塑全球傳播語境。其次,引導支持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國際涉華議題討論。民族院校是民族政策研究和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其智庫專家多是推動中國特色民族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咨詢者和親身經歷者,既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真實情況,又熟悉跨文化情境、精通外語和國際傳播。應大力支持民族院校專家學者以發表、出版國際期刊論文或英文著作以及參與國際文化品牌活動等形式“走出去”和“講出來”,以“‘嚴謹學術’+‘動聽故事’”相結合的敘事風格,在全球文明圖景中鞏固中華兒女的立場坐標,講述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精彩故事,增強中國話語影響力。

(作者單位系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本文系2020年度全國教育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民族高校教師國際化素養模型構建研究”[EMA200394]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0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30|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99视频全部免费精品全部四虎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国产成人1024精品免费| 蝌蚪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久噜噜噜久久| 12345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66久这里精品99| 久久精品电影免费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