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為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和建設提供了總體思路與基本路徑。自此,江西、福建、四川、山東等多個省份啟動了高校本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工作。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沖擊著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傳統各自為政的學科結構和專業格局難以適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專業增減和傳統專業改造為主要特征的專業結構優化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專業設置和建設應遵循怎樣的改革之道?高校專業在加減乘除之間取得了哪些成效?本期,高教周刊走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南昌航空大學,追尋兩所行業類院校的專業發展之路,并邀請專家分享江西省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改革經驗,探尋高校專業建設的破立之道。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優化專業結構、促進專業高質量發展則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和關鍵。2015年以來,江西省積極探索和創建“多元、共商、多維、融合”的省域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模式,先后對全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開展了兩輪(四年一輪)全覆蓋綜合評價,并積極應用評價結果,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喚醒”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遏制了本科專業盲目擴張、同質化嚴重等傾向,引領全省高校集中精力和優質資源辦優勢、特色專業,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發展、錯位發展和特色發展道路,助推本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探索管辦評分離新模式,構建“政府搭臺、專家組織、多方參與”的多元組織體系。江西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組建并委托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專家指導委員會(簡稱“專指委”)和各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組織開展評價工作,審核、發布專業綜合評價的文件和通知,向社會公布評價結果;專指委負責制定總體評價方案及通用指標體系,審定各專業類具體評價方案及評價指標,指導教指委的評價工作;各教指委基于通用指標體系,根據本專業類特點,制定本專業類具體工作方案及指標體系,并負責組織核查、修訂本專業類各專業點填報上傳的評價數據;各高校負責從每個參評專業點中推薦一位專家作為教指委成員參與評價工作;邀請省外同行專家對定性材料進行評價;邀請所有在校生和用人單位參與滿意度問卷調查。由此形成了一個政府搭臺,專家組織,包括政府、專家、學校、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方以及所有參評專業點共同參與的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的組織體系。
堅持共同參與基本原則,建立“充分討論、民主決策、公開透明”的共商工作機制。專指委和教指委建立例會制度和會議紀要制度,給予成員之間充分溝通與交流的機會,確保重大決策均經過會議充分討論形成,切實做到“無溝通、無交流、無會議則無決策”。同時,建立了教育廳、專指委、教指委、各學校參評點之間的溝通機制以及社會監督機制,如定期匯報、定點聯系、公告公示等。此外,還充分運用微信工作平臺,加強不同層級、不同單位、不同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形成良好的共商機制。
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制定“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引領的多維指標體系。江西省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選取專業建設質量的關鍵因素,從培養效果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專業定位對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師資及教學資源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度、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滿意度“五個度”考察立德樹人成效。一是目標導向,突出立德樹人,重點考察專業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具體舉措和成效。二是問題導向,突出教師投入,重點考察專業資源配置、師資隊伍建設、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生均優質課程門數等。三是結果導向,突出教育質量,重點考察課程目標、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等。四是需求導向,突出服務貢獻,重點考察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與學校發展定位相符合的程度等。
堅持用數據和事實說話,采取“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融合評價方式。基于通用指標體系框架,各教指委進一步細化二級指標及其觀測點,形成具有各專業類特點的更具體、更具操作性的指標體系。每個評價指標既有基本狀態數據作支撐,又有代表性案例作依據,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呈現評價“結構性證據”。這些證據一方面來源于各參評專業點填報的數據,數據經過上傳、公示、核實、修改,再公示、再核實、再修改、再公示,力求客觀真實;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問卷和用人單位問卷,通過信息平臺向所有在校生和近五年在全省招聘過畢業生的所有用人單位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定量指標采用以計量評價為主的融合評價方法,依據教指委審核后的可靠數據,在信息化綜合評價系統中計算得分;定性指標采用以同行評議為主的融合評價方法,基于教指委審核后的客觀事實,邀請省外同行專家評審打分;最后按權重計算各專業點最終得分。
為避免有效數據在不同專業間的重復使用,將學科相近的專業歸類,分專業類開展評價工作。這樣既有利于教指委組織對上報數據的核實、修改,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同時也能夠充分體現各專業類的特點、特色和差異。
積極應用評價結果,推動高校壓縮專業規模、優化專業結構、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和水平。評價的目的不僅是檢驗對比,更是為了改進提高。8年來,江西省先后完成了兩輪全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工作,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高校專業建設也產生了顯著效果。一是壓縮規模,優化了結構。目前高校已停辦/停招辦學水平低、同質化嚴重的專業點300余個;新增專業數較評價前下降了50%,盲目重復性新增專業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新增專業絕大部分為服務國家戰略和支持江西省“2+6+N”重點產業鏈發展急需的專業。二是聚集資源,提高了質量。江西省教育廳依據評價結果遴選了一批省級優勢和特色專業加以重點建設,各高校也紛紛集聚優質資源舉辦優勢和特色專業。全省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多達290個。三是加強交流,形成了合力。兩輪評價匯集了全省高校最優秀的專家學者2450余人,其中包括120余位現任校級領導。他們既是評價工作的謀劃者、參與者,更是專業建設的推動者、實踐者。他們把評價工作的要求轉化為專業建設的行動,增強了專業建設質量的主體責任意識,形成了一流專業建設的內生動力和合力。
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是江西省的一項重大教育質量工程,政府重視、高校關切、社會關注,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已成為衡量全省高校專業建設水平的公平秤、引導高校專業內涵建設的風向標、聚集資源建設一流專業的發動機,必將進一步助力全省本科專業結構優化、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南昌大學原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0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