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為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和建設提供了總體思路與基本路徑。自此,江西、福建、四川、山東等多個省份啟動了高校本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工作。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沖擊著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傳統各自為政的學科結構和專業格局難以適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專業增減和傳統專業改造為主要特征的專業結構優化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專業設置和建設應遵循怎樣的改革之道?高校專業在加減乘除之間取得了哪些成效?本期,高教周刊走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南昌航空大學,追尋兩所行業類院校的專業發展之路,并邀請專家分享江西省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改革經驗,探尋高校專業建設的破立之道。
江西南昌是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在當地,作為中部地區唯一的航空大學,南昌航空大學在學科專業設置上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航空、國防類相關學科占招生學科數比例達79.31%,直接相關專業占招生專業數比例達84.74%。
“近3年,學校已為航空工業洪都、航空工業昌飛、航空工業直升機所輸送畢業生300余人。”談及人才培養,該校黨委書記李德平一臉自豪。近年來,該校緊扣“工科優勢突出、航空特色鮮明、服務貢獻彰顯”特色,系統布局學科和專業建設,一場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在改革組合拳中悄然發生。
停招專業背后的改革決心
做了多年教務處處長的王龍鋒萬萬沒想到,自己在2022年被老師們告了一年的狀。
“作為一所航空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只有優化專業結構,集中力量辦好優勢專業,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王龍鋒談起學校近幾年的“大動作”:依據江西省第二輪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結果、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專業師資隊伍水平、對接江西省“1269”產業情況等,該校于2020年啟動本科專業優化建設、動態調整工作。
2020年減掉10個專業,2021年減掉1個專業,2022年更是停招了21個專業。近3年,該校停招停辦的專業數是江西省最多的。
頭兩年,關停專業并不難。可到了2022年,來自教師和專業的阻力一下子就都來了,王龍鋒也因此被告了一年的狀。但他明白,這也意味著改革進入了深水區。
“有些專業辦學水平處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對不少教師來說,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專業辦學質量止步不前。但從我們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角度來看,不進則退。”王龍鋒表示,改革的目的不在于關停專業,而在于加強專業建設,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每關停一個專業,該校分管本科教學的副校長郭正華都會和王龍鋒一起,面對面和每個專業的教師開座談會,對他們進行解釋、安撫及分流,鼓勵教師在提升整改后申報恢復專業招生,更鼓勵結合新形勢下新工科專業、航空類專業及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申報新專業。
督促教師重視教學、重視課堂,才能夯實人才培養的根本。專業改革后,教師們感到了壓力,也有了進一步提升的動力。如今,教師們除了上課,還會主動指導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場靜悄悄的質量覺醒正在學校上演。
破“五唯”改革釋放人才活力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
“為進一步破除‘五唯’頑瘴痼疾,突出業績貢獻導向,學校完善了多元的薪酬分配體系,建立了動態的崗位聘任機制,健全了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陳昊介紹,近年來學校堅持深化改革,形成了多形式的人才激勵機制。
“學校建立了具有外部競爭性和內部一致性的薪酬制度,修訂完善了年薪制方案,形成了高層次人才的年薪制、非全職高層次人才的協議工資制、流動崗位人才的項目工資制及普通教職工的崗位績效工資制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薪酬體系。”在陳昊看來,現行的分配機制以績效為導向,效率優先、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兼顧保障教育教學,對釋放人才的科研與教學潛力發揮了正向激勵作用。
“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不再‘唯帽子’‘數論文’,實行優秀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議’。同時,實施學科重點人才年薪制,以聘期目標考核代替年度績效考核,延長聘期周期,給人才更加寬松的環境開展創造性工作。”王龍鋒說。
當前,在該校,崗位聘用“終身制”已經被打破。學校按照“科學設崗、聘期管理、分類考核、質量導向、動態調整”的原則,2022—2024年聘期分類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科研為主型、社會服務型、實驗教學型、輔導員等六類專業技術崗位,全面實施“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動態管理機制。
與此同時,學校破立結合,建立了“代表作+貢獻度+同行評議”的人才評價模式;尊重學科差異,分類制定職稱評審標準;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扭轉重數量輕質量、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堅決克服“五唯”弊端。
圍繞產業鏈優化專業布局
2022年,該校航空類專業招生數占比達到全校總規模的58%,2023年更是超60%。學校以聯合體聯席會第一召集人的身份牽頭成立江西省航空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通過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式,不僅助力江西航空產業發展,也為航空強國貢獻力量。
把學科建到產業鏈上是該校的一大特色。作為原航空航天部所屬的6所高校之一,也是中部地區唯一的航空大學,該校精準對接航空產業需求,持續推進專業結構調整,招生計劃的調配重點向航空類主專業傾斜,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飛行器適航技術、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增材制造工程等專業紛紛嶄露頭角。
“學校在服務江西以及服務我國航空產業上作了整體布局。”該校科技處副處長李壽鋒介紹,學校通過實施學科服務區域“1+1+N”攻堅行動計劃、成立航空宇航學部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聚力推進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有力地提升了學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重點產業鏈發展的效能。
黨委書記、校長帶頭,各個學院院長也跟著訪企拓崗。今年暑期,該校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宋凱走訪了不少企業。讓他沒想到的是,貴州14家航空企業的無損檢測室主任,全部是該校無損檢測專業的畢業生。
近年來,該校持續保持與航空企事業單位開展良好合作的傳統,大力在西南、西北片區的航空、航天、航發企事業單位實施“科技特派員”專項,建立領導牽頭、校友聯動、特派員跟進的“三位一體”模式,實現校企聯動,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選擇。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0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