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來的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是學生關鍵能力、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浙江省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關注學生個體的整體性發展,尊重學生的興趣特長,積極打造多個學生工作室,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為未來而學”的意識與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錢外特色的高品位發展之路。
以個性化發展需求支撐工作室建設
學生工作室創立的起點源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引導學生在經驗中學習。學生工作室選題的生成源于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過程,學生工作室的選題不是以知識為主,而是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需要來鏈接各個學科的核心概念,依靠多學科知識內容,自主開展實踐探究,獲得自主學習的體驗。
學生工作室的導師為學校教師,學生工作室成員自主商議確定意向導師人選,向導師發出邀請,雙向同意后即可向學校提交申請,正式確定工作室人員架構。導師在工作室的運行過程中,給予活動開展前期的可行性與成效性評估指導,并在開展過程中答疑解惑,發揮輔助者與促進者的角色作用。導師與學生進行問題聚焦和提煉,完善選題,使之更具研究價值和意義。
學校通過倡議征集和選拔的方式召集了一批同樣對某個課題有興趣的學生,組成成員互助小組,形成“同伴智慧同行”的學習共同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有質量的學習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興趣相投為前提,在同伴間進行跨年級的組團,明確工作室研究項目內容。由發起人擔任工作室“掌門人”,并確立工作室研究成員數量。確立工作室成員時關注梯隊培養,高年段學生數量和中低年段學生數量均衡,同時注重工作室成員的能力均衡,以此建立多元的工作室成員結構,方便后續的老帶新培訓。
以自主探究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工作室活動基于自主探究模式,學生圍繞相關問題展開自主思考與自主探究。作為工作室的指導教師,導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提煉形成核心問題,并結合多學科知識內容明確活動涉及的學科核心概念,制定活動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活動。學生在確認好研究主題后,梳理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目標、活動流程、責任分工,在本階段教師科學介入引導,幫助學生確定活動安排的可實施性、活動內容的科學性,以此明確思維支架工具,確保在持續探究中實現深度學習。
工作室成員間定期開展交流互動,學習項目相關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工作室成員采取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自主研究和團隊引領相結合的形式,以成果交流匯報的思維碰撞方式提升工作室成員的某個課題的科學研究素養。
學校鼓勵學生根據問題具體情況設計可行性研究方案。對于情境探究類問題,設計科學性的實驗,及時記錄實驗數據,根據結果或者問題及時調整設計實驗。對于知識類的問題,將問題分解成幾個子問題,在網上查找資料或進行問卷調查,以此得到問題的解決。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之后,進行成果匯報活動。通過班內、校內、線上、線下活動展開對項目研究成果的發布,發布前學生組織梳理活動線,對活動進行總結歸納,在發布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等能力。
多方配合,以長效機制保障學生工作室發展
學校引入科技館、社區等多社群資源共同完善學生工作室平臺。學校提供工作室場地,科技館提供部分已有的資源等進行不定期展覽,社群工作人員定期入校指導,實現工作室學習資源動態流動。基于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基礎和研究興趣點組建進階式的研究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位指導教師,進行全程幫扶,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明確分工,可以獨立完成研究任務,且小組成員間會有不定期的調整、淘汰和更新。
為保障工作室運營的效率,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校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形成深入學習長效機制。學校為工作室的設置提供必要的辦公場地、資源設備,制定管理流程與組織架構,配備優秀的指導團隊,出臺相應的指導教師考核辦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防止其對學生的指導流于形式。學校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實施校級評選聯動,將學生吸引到工作室的學習、交流與實踐中來,確保工作室的規范管理與有效運行。
不同類型的校園工作室的開設,實現了學習主體之間的能動變化,具有某領域特別能力或愛好的學生即可擔當“教師”角色,建立“師者為能,學者為生”的新型學習社區,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五育”并舉為目標,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活動開展過程中,由學生與教師協商,制定了項目負責人自主評價及學生同伴互評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真正實現學教方式的變革,將活動的開展、實施及反饋一律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工作室的成立積極開發了優質的家社群資源,密切了家校社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建設,打造校家社合力共育的教育磁場,構建了教育良好生態。學生工作室還通過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走進他校等活動,實現成長與輻射共贏,實現了“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帶動所有人、一學科融通多學科”的良性循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0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