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口村藝會·2023阿爾山鄉村藝術季”閉幕,持續近一個月的活動讓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成了全國鄉村中的焦點。
在此之前,作為文化和旅游部“鄉村旅游藝術提升行動”計劃的首個示范實踐項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下簡稱“清華美院”)等10所藝術院校及設計機構、25個藝術家團隊、近300名師生齊聚西口村,與當地村民和手藝人一起,在西口村展開了豐富多彩的在地性藝術創作,打造藝術推動鄉村振興的全國樣板村。
藝術可以為鄉村帶來什么?清華美院的師生用他們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在西口村文化廣場,102條柳編魚在天空中溯游而西,入夜,則隨燈影起舞于星河。
“《連年有魚》的靈感來源于阿爾山當地的哲羅鮭,紅柳柳編也是當地的非遺技藝。我們與當地柳編傳承人一起,結合纖維藝術與光電科技,通過102條組合塑造后的哲羅鮭,演繹出了西口村農家連年有余的美好生活圖景。”清華美院教授林樂成說。
在西口村后的南山崗,一個紅砂巖塑造的7米高巨大嬰兒盤腿而坐,一手撐于草地,一手摸著腳踝,背靠森林,面朝遠方。
“相比《大地之子》所表現出的嬰兒的自然狀態——稚嫩、本真和嬌弱,《森林之子》則更多了份對生命的敬畏——這是由自然孕育而成、匯集天地靈氣的嬰孩。它體態豐腴、結實飽滿,充滿了力量和生機。”清華美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董書兵教授說,“嬰兒的神情中透露出對未知世界無窮的好奇心,指向了生命的不息、新開始與新希望的到來。雕塑背依西口村的大片森林,與周邊的綠茵草甸融于一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除此之外,在清華美院工業設計系范寅良教授團隊的設計改造下,西口大隊老村部舊址變成了一座簡潔優美的“看山藝術館”;帶領著村民,清華美院雕塑系2019屆碩士畢業生孔繁迪在山坡上創作了五彩斑斕的《層林疊浪》,希望以從山坡上沖下來的海浪寓意村民越發紅火的生活;村中各處顏色不同的貓形樹脂雕塑,則是清華美院雕塑系2023屆碩士畢業生陸亞軍取名自古人對貓雅稱的《銜蝶》……
“‘為生活而藝術,為民生而設計’是清華美院始終秉持的辦院理念。” 清華美院院長馬賽說,“我們通過組織師生將藝術設計的專業力量介入鄉村建設,挖掘其獨有的自然人文基因助力鄉村振興。學院鼓勵師生開展扎根鄉野的實踐性藝術教學,讓學生走進鄉村,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在‘社會大課堂’中關注現實、關照時代。”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美院考察時曾指出“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2023阿爾山鄉村藝術季的舉辦正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和生動實踐。
為了辦好此次藝術節,清華美院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科研員(阿爾山鄉村藝術季執行策展人)溫博已經參與了該項目整整一年的籌備工作,先后往返西口村10余次,和美院師生、藝術家們一起,用藝術設計的語言多角度詮釋西口村的自然風貌、民俗風情、人文內涵與鄉村生活,挖掘鄉村獨有的自然人文基因,通過發揮高校專業資源優勢助力鄉村建設。
“打造核心藝術景觀、美化村容村貌、改造民宿和商業、完善旅游服務設施,藝術給鄉村帶來了諸多改變,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創新活力。”溫博說,本次活動總共完成了20件公共藝術作品、7戶村民家庭藝術化改造、1間鄉村藝術館建筑改造,以及相配套的村落環境美化提升、文創產品開發設計、村落標識標牌設計等系列藝術設計板塊內容。
藝術季持續的時間里,西口村來了比往年更多的游客。在西口村開旅店的商大姐說,今年熱鬧了很多,收入多了大概三分之一。而西口社區副書記楊吉成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活動開幕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村民平均收入比往年提升了將近10%。有了這些藝術作品,多年在外的人回到家鄉,都會感嘆‘變化咋這么大’。”
“看到自己的柳編變成了藝術作品,特別自豪。”西口村柳編傳承人董麗梅說,與村民共創的活動給她的創作帶來了很大改變,“過去做柳編主要是一些籃子、筐等實用性物品,現在學會了設計、更新了理念,真正將柳編作為工藝品來做,收入也大大提高了。”
西口村原先是國家級貧困村,現在搭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村子一點兒一點兒發生的變化,阿爾山市明水河鎮人大主席楊俊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特別是今年,通過鄉村藝術季,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對美的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10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