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為誰培養人,體現的是立場;培養什么人,體現的是觀點;怎樣培養人,體現的是路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重要觀點、基本路徑與根本立場,為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溯本求源,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精神脈絡
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說文解字》曰:“才,草木之初也。”朱熹注曰:“才,猶材質,人之能也。”人之成長,亦如草木萌芽,都強調從先天之“質”到后天之“能”的更新迭代。高質量人才培養必須依靠高質量教育,北宋教育家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對人才培養的深刻闡釋。
建黨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繼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管人才”等重要表述。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從黨的十八大“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到黨的十九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再到黨的二十大“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理論創新,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人才提供了行動指南。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溯本求源,方能鑒往知來、行穩致遠。當前,如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理論脈絡的重要一環。
明體達用,深挖“六有”人才培養的豐富內涵
“明體達用”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思想精髓。“體”指經訓大義,“用”為經世致用,“明體達用”即經義與治事的有機結合。多年來,湖州師范學院一直秉持并延續胡瑗的教育思想,以“明體達用”為校訓,深挖其思想內涵,并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明確“明體”就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志向的人,“達用”就是培養有用的人、做有為之士。培養“明體達用”的“六有”人才,正是傳承中華優秀人才培養傳統的實踐探索,符合當代教書育人的要求。
“六有”人才,其靈魂在于“有理想,有道德”。銘記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崇德向善中鑄魂育人,是中國特色人才培養的靈魂所在。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深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探索“四融入一支撐”思政理論課教育模式,成立浙江省首個馬克思主義講習所,獲批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建立從城市到鄉村“全域融通式”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六有”人才,其核心在于“有知識,有志向”。學校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構建具有“浙江味”和“湖師味”的“五育”并舉育人體系,著力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統一,入選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堅持引導廣大師生胸懷“國之大者”,大力推進“三支一扶”計劃與大學生應征入伍工作,搭建社會志愿服務平臺,獲評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全國助殘先進集體等。學校以服務基礎教育和鄉村教育為導向,多年來堅持定向培養鄉村基礎教育師資,在浙江省內率先推出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改革試點項目,打造“鄉村優學”教育品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價值基礎。
“六有”人才,其關鍵在于“有用,有為”。學校堅持“師范+應用”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政府部門引導、需求驅動、校地合作、協同育人”的校地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推進青年社會實踐,近3年組建主題實踐團隊近270支,青年師生近6000名,多次獲國家級表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務本求實,做好“六有”人才培養的時代答卷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程,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師范院校是培養“未來教師”的第一陣地,在教育強國事業中發揮著根本性、先導性作用。
學校始終將教師教育作為主責主業,強化“學生為本、學者為重、學術為要、學科為基”辦學理念,堅定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累計為社會各界培養畢業生十萬余名,其中包括600余位中小學校長。
堅持強師報國。主動把學校事業發展融入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中,以課程為重點,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關鍵,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推進“六有”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家戰略,發揮教師教育主體作用,為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作出貢獻。
堅持因地制宜。始終堅持“因地制宜、體現特色、服務地方”辦學方針,扛師范旗、打“兩山”牌、走應用路,走出一條適合地方高校自身發展、融入行業企業、服務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堅持守正創新。搶抓數字變革新動能帶來的新機遇,進一步拓展“新師范”學科專業重構的新通道,開辟師范教育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建構時代特色鮮明的“新師范”湖師樣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將始終銘記培育“六有”人才培養的初心使命,深刻把握教育發展規律,主動承擔起服務教育強國戰略的歷史重任,加速建成“在國內有一定影響、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高水平師范大學,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教育力量。
(作者系湖州師范學院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0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