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以下簡稱“人開學校”)的高一學生每周都有一堂不同尋常的科技課——他們走進學校附近的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接觸科研生產第一線,上一堂“接地氣”的科技課。為了開好這堂課,人開學校充分利用經開區的產業優勢資源,為學生實現多樣化的科學探究鋪路架橋。
這僅是人開學校創新求變的一個縮影。作為北京市經開區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學校,人開學校近年來在課程、課堂、管理三方面堅持改革創新,打好組合拳,努力辦好經開區老百姓滿意的家門口優質學校。
一打“課程拳”:實現正面突破
走在人開學校的嶄新校園,隨處可見蘊含豐富哲理的數學符號。班牌用求和符號∑的變化組合而成,表示“注重積累、終會成功”;引導牌采用積分符號結構,表示“追求細節與極限”的學習品質;指示牌運用莫比烏斯環元素,表示“接連永續”。
將數學元素融入校園景觀設計,這源于人開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王教凱的良苦用心。數學教師出身的他認為,數學課程應注重教育性、實踐性、開放性與整合性。為此,人開學校研發了“數盟”課程,主要分為“數·韻”“攻·守”“演·賞”“踐·悟”四個部分。校園里精心融入的數學元素設計,就是“數·韻”的課程內容之一。
“在‘數·韻’課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利用各種形式來表達對數學的理解,這些表達包括詩歌、音樂等多種形式,體裁不限,但是要融入數學元素。”王教凱認為數學同樣能蘊含詩情畫意,“我們希望改變學生對數學抽象、冰冷、陳舊的印象,激發他們發現數學美的眼光,引導他們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創造美、發現美、欣賞美。”
在這一課程理念下,學生對數學的美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高二學生朱可欣就以數學元素為基調設計了本班班徽,班徽圖形中的任意直線、弧線都能找到其對應的函數,是個基于函數圖像的“完美”圖形。
現任人開學校思政學院院長的楊劍教了28年的思政課,來到人開學校后,他認真思考思政課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思政課是一門活動型學科課程,這個‘活動’一方面是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是思維活動。思政教學的重點應該是通過‘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讓思政課變得更有意思。”楊劍說道。
為了讓思政課程“活”起來,人開學校結合本校多學科融合的優勢,構建“講好中國故事”課程。一是精選資源,在課本中、生活中、歷史進程中尋找中國故事;二是調動積極性,讓每個人都來講中國故事,既有教師講,也有學生講;三是創新形式,通過演講、辯論、藝術創作等形式講活中國故事。
“我們希望通過‘講好中國故事’的課程開發,達到落實學科素養要求、提升學生能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更希望以此培養有使命感的中國人。”楊劍表示。
以體育運動喚醒一天學習狀態的“零點體育”課程,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展示舞臺的“人開說”課程,培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全學段“學生科學工作坊”課程……人開學校的一場場課程革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在王教凱看來,實現學校改革的核心環節正是課程改革。這也是他選擇正面突破,以課程體系為改革切入口的原因。
目前,學校已形成“一體兩翼”創新實踐課程體系。“我們將‘一體兩翼’創新實踐課程體系比作新型‘人開號’大飛機。數學課程作為基礎,是飛機高速滑行助跑的跑道。思政課程作為核心,是飛機的發動機。‘一體’是連接小初高三個學段的體育課程,是飛機的機身。科技課程和經濟課程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是飛機的‘兩翼’。”王教凱介紹道。
二打“課堂拳”:拓寬育人視野
在八年級的一堂數學課上,教師講解完勾股定理后,給學生們介紹了中國古代周公與商高關于數學的一段精彩問答,“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以此為契機,教師提出問題:“如何測量天有多高、地有多寬?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案?”同時,他也給學生們留下了一項作業:嘗試利用這一解決方案去測量校園中的樓高與池寬。
課后,學生們紛紛走出教室,開動腦筋,利用這節課學到的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數解決測量難題,同時也感悟到了數學以小博大、以簡馭繁的獨特魅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項目式研究的方法,通過設計一個個與所學數學知識緊密相關的‘項目’,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奧秘、拓寬數學視野。”人開學校課程教學部部長齊龍新表示,這些項目式問題往往是學生“踮起腳”就能完成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如今,課程教學已廣泛地延伸至課堂之外。以思政課為例,人開學校實施“開門辦思政”,不僅在課堂上講課,也在社會生活中講課。學校利用區位優勢,組織學生走進京東方、北京同仁堂等企業參觀調研,引導學生事先搜索資料、設計調研問題、撰寫調研報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學校開展“走進首都博物館”“走進首都高校,做好生涯規劃”等活動,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中浸潤學生的家國情懷,夯實學生的思政教育。
三打“管理拳”:向教學要質量
如果說改變一所學校,要從課程改變與課堂改變做起,那么要想真正激活一所學校的生命力,讓課程、課堂發生根本性改變,就必須從教學管理制度上切入。
今年,人開學校針對教學管理體制進行了一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大部制學院式”管理體系。學校共設五大部門,其中課程教學部下設六個學院,分別為語言學院、人文學院、思政學院、數學學院、科學學院和創新學院。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部門調整,而是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邁出的前瞻性一步。
“通過成立課程教學部,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十二年一貫制的優勢,從小初高一體化角度、用十二年的時長,縱向審視某一學科課程的建設與管理,促進學段融通與銜接。同時,各學院設立院長與副院長,管理某一學科十二個年級,實現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王教凱介紹道。
王曉青原先是語文備課組組長,管理制度改革之后,擔任語言學院院長。對于自己的工作變化,她用了“非常大”這三個字來形容,她表示:“當備課組組長時,我只需要制訂好本年級的語文教學計劃,抓好本年級的語文教學活動,如今擔任語言學院院長,說實話,有一定心理壓力。我們需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學科融合、學段融通,做好人員協調,完善課程建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我看來,需要統籌的事情更多了,但教師們之間的交流更多了,凝聚力也更強了。”
六個學院的成立,打破了專業藩籬,有效推動跨學科互動。“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活動都是分門分科進行的,教師‘孤立’地教,學生‘孤立’地學,這容易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孤立、死板,不懂得學科知識間的相互聯系。”人開學校人文學院院長高從容表示,“基于學院的跨學科主題教學,可以讓教師以所教學科某一個模塊知識為出發點,建立其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人開學校實施學院大教研,學院是備課組的“總部”,這有助于實現教研的融會貫通。“比如分數‘1/3’在不同學段就有不同理解,小學可以理解為‘比’,初中可以理解為‘某角的正切值’,到了高中又可以理解為‘變化率’。我們在學院大教研中就是要善于抓住這些點,讓教師對問題的認識更加趨于本質,對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思考得更加透徹。這無疑對教師的專業功底提升大有好處。”齊龍新說道。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4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