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你們在信中表示,要用國家的大事業磨礪青年人的真本領,說得很好。希望學校廣大師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接續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勇攀科學高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
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學校廣大師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接續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勇攀科學高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P>
當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消息通過電話連線,從武漢大學溫暖傳遞到正在參加中國第四十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4名師生時,電話那端傳來一片歡呼。
從被《南極條約》大會“請”出場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南極,再到在南極冰蓋之巔建立考察站……中國正一步步邁向極地考察強國之列。正是一批又一批考察隊員遠赴險地、奮戰冰雪南極,書寫了我國極地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歷程,鑄就了極為寶貴的南極精神:愛國、求實、創新、拼搏。
自1984年武大人參與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起,近40年來,武漢大學師生堅持參加南北極科學考察,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完成了一系列科學考察任務,傳播了和平利用極地的中國主張,為我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既是對學校以往極地研究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鼓勵和鞭策?!薄拔覀兂浞煮w會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和殷切希望。”武大師生深受鼓舞,無比振奮。
科考隊員一路向南
“我宣誓:保證完成任務,為武漢大學爭光!”2023年10月20日,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李雪平和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師生張保軍、耿通、褚馨德莊重宣誓,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為隊員們授旗并宣布,“中國第四十次南極科考隊武漢大學隊員出征”。
4名武大人按照統一安排分批次一路向南。北京時間2023年11月8日上午9時左右,“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拉響汽笛,抵達赤道,開啟了南半球的行程。北京時間11月24日晚,執行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離開錨地,啟程穿越“咆哮”西風帶……中國第四十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主要執行南極海平面變化監測、南極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跟蹤站建設、冰川變化監測、重點區域無人機地形測繪、格羅夫山隕石分布航空調查和南極考察站行政許可管理制度實施情況調研等考察任務。
“總書記的回信關懷備至,語重心長,催人奮進。作為一名從事國際法研究的學者,我在學科融合的研究實踐中逐步走進了極地法治領域。我將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培育法治人才、開展課題研究、提供政策咨詢、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等,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堅持不懈傳播中國主張。”李雪平表示。
“我在奔赴南極的‘雪龍’船上,剛過西風帶,將于幾天后到達南極羅斯海新站。”這是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教授張保軍第二次參加南極科考,他表示,“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科考隊員,我一定在極地科考和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大事業中磨礪自己的真本領?!?/P>
回信所蘊含的振奮人心的力量,一路向南傳遞。12月2日11時,記者與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耿通進行現場連線,他在距離中山站7公里處的內陸出發基地開展直升機卸貨作業,一切進展順利。
“我和同在中山站的隊友們驚喜萬分,備受鼓舞!”得知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回信,耿通十分開心,“我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圓滿完成本次南極科考任務,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指引,磨礪意志品格,勇攀科學高峰?!?/P>
四十載冰雪情緣
逐夢極地,敢為人先。
從1984年首次中國南極考察開始,武漢大學先后選派186人次參加中國39次南極科學考察和16次北極科學考察,是國內參加極地考察最早、次數最多、派出科考隊員最多的高校。
40年來,從鄂棟臣教授開始,一代代武大人前赴后繼,把熱血和生命奉獻給祖國極地科考事業,培養和鍛造了一支極地測繪先鋒隊,攻克了一系列極地測繪技術難題,把為人類和平利用極地的中國主張傳播到世界,為提升我國極地治理能力、提高我國在國際極地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時間回溯到2023年9月——
“我看到‘雪龍2’號還在向北,就猜測這次要挑戰北極點了!保持密切關注!”2023年9月4日上午,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傳來艾松濤教授激動的聲音。次日,科考隊抵達北緯90度暨北極點區域,填補了我國北冰洋考察在北極點區域調查數據的空白。
與此同時,武漢大學自主研發的“雙龍探極”時空信息平臺全程監測“雪龍2”號的航行動態和周邊環境,及時做出預警和判斷。平臺還能提供全球最新的破冰船、飛行器等極區人類活動記錄等,為我國極地專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包含“雙龍探極”在內,武漢大學研發了一系列極地科技設施和信息管理系統,為中國和世界極地探索事業提供幫助。“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管理信息系統”是中國第一個互聯網極地管理信息政務平臺,包括隊員網上報名、現場考察項目申報等功能模塊。
同樣,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國境外第一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站,一直為國家極地考察隊提供兩極大地測量基準和地理空間信息,包括為國家極地監管平臺提供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驗潮觀測和預報、極區船舶和飛機位置等準實時數據支撐。
“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在歷次科考活動中創造了多項第一,參與了每一個中國南極考察站的創建工作?!蔽錆h大學校長張平文院士說。
40年來,武漢大學通過建設極地大課堂、極地展覽館、極地科考報告團等途徑,在全國高校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極地科考文化,凝練出“愛國愛校、敢為人先、自強不息、求是拓新”的武漢大學南極科考精神,成為引領學子成長成才的精神財富。
在堅守初心中勇攀高峰
極地考察是科技硬實力支撐的大事業,背后離不開一代代青年人才的培養和科學家精神的傳承。
在武漢大學,8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仍在給大一學生講授專業基礎課“測繪學概論”。臺下座無虛席,一張張求知若渴的臉望著臺上的白發先生。
“測繪學概論”已歷經27個年頭,被學生們譽為“最奢侈的基礎課”,由寧津生(后由其學生李建成院士遞補)、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6位院士、多位專家學者聯袂講授。
李德仁院士常會提起自己的導師王之卓院士。在李德仁青年求學時期,夏堅白、王之卓等測繪先驅都親自為本科生講課,許多學生聽課后深深愛上了測繪專業。他的導師王之卓院士常常晚間去學生宿舍答疑,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知識,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他總是耐心講解,循循善誘。
除了院士和知名教授參與人才培養,測繪學科還持續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科研優勢反哺人才培養——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強調培養學生的原始創新能力。陳銳志教授是從事智能手機室內外無縫導航“定位”和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的學者,他將室內定位領域難度最高、測試最嚴、影響最大的世界級賽事——國際室內定位導航比賽,設計成一門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學分課,在教學理念上進行創新,導師團隊帶領學生邊學邊參賽;在學習方法上進行創新,引導學生借助跨學科思維解決通用型問題。經過鏖戰,陳銳志帶領的學生團隊獲得全球冠軍。
當遙感專業學生提到“有很多新想法,但得不到想要的數據去驗證”時,武大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金光教授與巫兆聰教授即刻商量自發研制衛星。于是,該領域先后50余名本碩博學生參與衛星設計、研發及測試,歷時兩年,2022年研制出武漢大學第一顆以學生為主體研發的“啟明星”。
一代代優秀學子在科研實踐中增長真才實干的同時,也接續不斷地為極地科考等多領域研究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立意深遠、內涵豐富、催人奮進。武漢大學將牢記殷殷囑托,堅定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答好‘中國式現代化,武大何為’的時代命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武漢大學新的更大力量。”黃泰巖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6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