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培養“懂醫精藥”復合型人才?針對長期以來我國面臨的醫學與藥學教育相互分離的矛盾,近日,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李俊領銜的團隊成果“‘傳承創新、醫藥融合’,二十載臨床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給出了答案。
團隊以推進教學改革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手段,以培養適應人民群眾健康保障需要的醫學人才為目標,重塑“懂醫精藥”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打造精品課程資源,培育高水平教學團隊,建立“五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和專業質量評價標準,彌補了醫學和藥學教育相互分離的人才盲區,培養了大批以健康促進為中心,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懂醫精藥、善研善成”的醫藥復合型專業人才。該成果獲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是該校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培養社會急需的醫學創新人才的生動縮影。
“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是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義,也是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的應有之義。”安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顧家山介紹,近年來,學校瞄準強化衛生健康人才培養關鍵方向,通過打通醫工交叉、醫理交叉、醫文交叉三條路徑培養新醫科人才,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完善資源支撐體系、改革教育評價方式,推進科教融匯,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大國良醫。
結構優化提質
提升緊缺醫學人才供給能力
“學校正全力奠基下一個百年發展的新醫科中心(新校區),將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以人民需求、健康發展為導向,積極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強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今年5月,顧家山前往蘇州工業園區進行實地調研走訪交流,開啟學校2023年“百名校友科學家訪企行”活動的第一站。通過與校友、校友企業溝通交流,全方位了解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狀況和專業缺口,為學校優化專業結構提供更多信息資源保障。
缺口在哪里,就向哪里發力。針對基層醫藥衛生人才資源的短板,該校堅持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體現“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內涵為關鍵,在持續擴大人才培養規模的基礎上,啟動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加快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學校加強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優勢學科專業建設,新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智能醫學工程、養老服務與管理等13個新興本科專業,調整暫停食品質量與安全等2個專業招生,集中優勢力量申報并獲批教育部首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加快培養社會緊缺的醫藥衛生專門人才。
為了填補基層農村醫學專門人才缺口,該校自2012年開始招收培養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多年來,該校已為安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累計培養并輸送了600余名醫學生,分布在全省300個鄉鎮醫療衛生機構。今年,該校還在本科招生提前二批設置了兩個本科專業,分別為臨床醫學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和口腔醫學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新生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需和當地定向衛健委簽訂就業協議后才可來校就讀,畢業后將回到協議簽訂地市縣就業,就業去向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期限為6年。
科技創新賦能
提升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水平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不斷加速、人民衛生健康理念不斷轉變、市場多元化需求加劇,醫學教育也由單純地培養醫生、護士及醫技人員,向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的方向轉變,使人才培養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更加契合。
近年來,該校以服務支撐安徽省生物技術、生物科學、互聯網醫療等十大新興產業為導向,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主動對接區域重大戰略,全面加強特色學科建設,圍繞學科帶動特色專業發展之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傳統優勢學科對新興學科的滲透,加快多學科交叉融合,完善以社會需求和學術貢獻為導向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設“前期預防保健—中期醫療保健—后期康復保健—全程健康管理”的“三期一體化”醫學類專業集群,著力加強“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學術人才培養。
“只有持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才是科技發展的唯一出路。”2021年,該校教授梁朝朝及其領銜的項目組經過多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研發出醫療級無線智能超高清腔鏡系統,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與此同時,該校與德銘電子合作開發的“人機協同的智能移動微創腔鏡系統”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應用于2000多家醫療機構,成為近年來該校校企合作、醫工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
醫工融合、醫理融合、醫文融合,該校在“醫學+X”“X+醫學”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在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素質全面提高的同時,為安徽省衛生健康事業和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實踐教學增效
強化醫學人才培養平臺支撐
“各直屬附屬醫院應加強交流,相互支持,優勢互補,積極搭建合作平臺,著力建設完善覆蓋全省、輻射周邊、貫穿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健康服務體系。”今年8月,該校把構建“高質量的健康服務體系”寫進了大學章程。
辦好醫院、學院、研究院“三個院”,寫好治病救人、教書育人“兩本書”,深化“院院合一”體制改革,夯實附屬醫院人才培養主陣地,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完善教育流程,抓好實踐教學環節,做好臨床專碩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把附屬醫院的特殊資源優勢充分轉化運用為人才培養優勢,是該校一直以來的改革任務和目標要求。
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今年6月,北京安貞醫院安徽醫院項目開工儀式在合肥舉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與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強強聯合,是國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大舉措。“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提升安徽心血管病疑難危重癥診療救治能力、人才培養能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對推動全省乃至長三角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顧家山在開工儀式上說。
該校堅持“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醫學人才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構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效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統籌安排各階段實踐教學課程,推動本科課程與研究生課程、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專業課程與人文素養課程的相互貫通、有機融合。
在實踐教學環節管理上,嚴格管理臨床教學與實習,本科階段注重學生臨床基本技能訓練,研究生階段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有計劃、分批次地安排不同階段學生到附屬醫院進行臨床實習、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在評價保障體系建設上,加快推動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鼓勵學生投入更多精力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和各類技能競賽。
立足基本國情,緊扣時代脈搏。“學校始終把醫學人才培養擺在‘兩個大局’下審視、擺在‘國之大者’下考量,不斷思考黨和國家需要什么樣的醫學教育,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樣的醫學人才,在‘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時代命題下,繼續書寫培養大國良醫、服務國計民生的新答卷。”安徽醫科大學副校長呂雄文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1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