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宗河)近期,“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開通”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這條通路連接了北京—武漢—廣州,由清華大學聯合中國移動、華為公司和賽爾公司共同協作研制成功,標志著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在我國面世。
據悉,這條主干線路實現了全通路軟、硬件的全部國產和自主可控,技術水平全球領先,不僅是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自主創新建設網絡強國的一次成功實踐。
“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既是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以下簡稱‘FITI’)項目的一個重大技術試驗成果,又是FITI高性能主干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布會上,FITI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吳建平表示。
FITI是繼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CERNET2之后,由清華大學等40所高校聯合攻關的又一個重大互聯網試驗平臺。同時,它還是當前規模最大的未來互聯網試驗平臺,旨在為研究和設計各種創新未來網絡體系結構提供國際領先的開放性試驗環境。
“當前,全球面臨新一輪重大科技革命,互聯網成為全球科研創新平臺,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布局未來網絡的創新研究,希望通過構建全球性未來網絡試驗基礎設施,促進前沿研究的開展。”吳建平說。
他介紹說,互聯網在不斷發展和演進過程中,在可擴展性、移動性、服務質量、安全可信和綠色節能等方面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從全球來看,未來互聯網架構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技術難題。
“FITI項目的發起,正是我國積極抓住這一科技重大機遇、在未來互聯網研究上進行重大布局的行動。”吳建平說。
值得關注的是,FITI項目采用了高校大團結大協作的聯合科研模式,高校群體共同參與未來互聯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體現了高校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與CERNET和CERNET2相比,FITI的特點是更加面向全國各類科研單位的未來互聯網研究和探索。”FITI總工程師、清華大學教授王繼龍表示,FITI在設計時便確定了重要基本理念:一定要成為全球互聯網的一部分,要有真實的互聯網環境,同時能支撐試驗。
“FITI隨時可實現全球互聯,互聯網遇到的問題,FITI同樣有可能遇到,包括網絡路由問題、網絡安全攻擊等。FITI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平臺,不局限于專門建設的資源,作為全球互聯網的一部分,未來也會把更多的資源互聯上來。”王繼龍說,與此同時,FITI強調給用戶最大的自主性。FITI申請了真實的IP地址和真實的自治域(AS)號碼,希望能“切片”出一個個獨立自主的、真實的網絡,讓用戶擁有完全的操控權。這個“整網切片”包括主干網,也包括云端的專用試驗服務資源,為用戶提供以前無法得到的平臺和資源,去進行未來互聯網研究和探索。
據介紹,根據未來規劃,FITI要建設和運行國內外前所未有、向社會開放的大規模網絡科學試驗設施,將與國家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基地做好銜接。同時,各高校將基于FITI開展網絡體系結構創新,取得的創新成果用于FITI的滾動發展。此外,FITI項目還將建立高校及產學研網絡體系結構創新試驗用戶聯盟。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15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