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件
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7月,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優計劃”,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實施《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教育部啟動開展“國家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點”。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全面深刻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11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修訂印發新版《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
近年來,我國以培養造就“大國良師”為目標,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建成了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合格的世界最大規模的教師隊伍,取得歷史性成就。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中國特色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形成新局面,教師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啟動實施,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首批試點支持30所高校承擔培養任務。師范生公費教育深入推進,2023年部屬師范大學計劃招收公費師范生8300名。2018年至2023年,在現有生均撥款制度基礎上,中央財政傾斜安排37億元,繼續實施師范生公費培養制度,吸引優秀青年報考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超過22億元實施“國培計劃”,培訓教師超過100萬人次,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實施一系列公平導向的專項政策行動,教師資源配置公平性不斷提升。2023年“優師計劃”師范生計劃招收12420名,比2021年實施之初增加28%。2022年至2023年,中央財政傾斜安排“優師計劃”相關經費3.4億元。實施“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72所師范院校互派干部教師600余名,培訓教師20.3萬人次。持續實施“特崗計劃”,2023年計劃招聘5.23萬人,為鄉村學校補充高素質教師。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歷史時期,這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戰略形勢下,我們迫切需要世界一流的教師隊伍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人才、產出引領世界的科技創新成果。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時期,教師隊伍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但也面臨新的挑戰:建設教育強國的艱巨、復雜任務迫切需要進一步激發教師隊伍活力;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使命對教師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對優質師資配置的均衡性提出新挑戰。
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建設“強國優師”,進而培養有能力參與全球競爭、適應甚至引領科技變革、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使命的人才,成為建設教育強國階段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主題。
首先,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引領全體教師自覺涵養高尚師德,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和創造性。保障教師職業的公共性和穩定性是世界各國教師政策設計的重要共識,但在這個前提下激發教師活力和創造性也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為此,迫切需要弘揚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激發全體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應把學校作為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關鍵層級,把校長作為踐行教育家精神的關鍵主體,支持學校將培育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工作的全過程。
其次,全面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進一步引導師范院校尤其是高水平師范院校聚焦培養教師的主責主業,持續擴大“國優計劃”培養規模,引導更多高水平綜合院校培養教師,在源頭上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在培養環節,扭轉學科知識和應試導向的趨勢,轉向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并重。完善教師準入制度,將實習實踐和教師教育學習作為前置要求,進一步提升中小學教師準入的學歷要求。突出教學和育人中心地位,保障各級各類教育教師聚焦教書育人主業。
再其次,大力營造尊師重教良好風尚,不斷提升教師職業吸引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教。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階段,教師薪酬待遇的定價依據是吸引高質量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以培養更加優秀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為此,保障教師薪酬水平具有充分吸引力。同時,應廣泛設立教師人才項目,并向鄉村、薄弱學校傾斜,推動優質師資均衡配置。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國際教師教育中心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27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