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牽動著社情民心。對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讓千家萬戶在教育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尤為重要。
2023年,教育民生的基礎越來越堅實,道路越走越寬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回應群眾美好教育期待,著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戰線的“行動答卷”接續書寫,更加多彩。
獲得感——
教育民生的“刻度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
進入新時代,面對多樣化需求,增進教育民生福祉意味著不僅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獲得感”,成為檢驗教育民生工作的“刻度尺”。
2023年伊始,一個好消息傳來,經國務院批準,從2023年春季學期起,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小學由年生均650元提高到720元,初中由850元提高到940元,以支持學校落實“雙減”政策、提升課后服務水平。
增加經費投入——國家以最直接的方式,傳達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建強學校育人陣地的堅決態度。
這一年,“優質均衡”“擴優提質”成為基礎教育最響亮的聲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邁上新臺階。
誰能想到,一所山區的中心校,居然可以擁有總投資達100萬余元、270平方米的武術訓練館?
在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廟壩鎮中心校,這已成為現實。今年9月,在整個川南地區都極為少見的學校武術訓練館投入使用。該校將武術作為辦學特色,人才輩出,已在省級以上比賽中斬獲近100枚獎牌,向省隊輸送了8名優秀隊員,并培養出兩位全國青少年武術散打冠軍。新訓練館的投入使用,使該校弘揚武術特色如虎添翼,更是大安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們始終把教育當作最大的民生,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致力于特色辦學,唱響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奮斗之歌。”大安區教體局負責人說。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今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強調:“體育鍛煉要從小抓起,體育鍛煉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鏡’就少一些。”
今年,大運會、學青會相繼舉行,體教融合的豐碩成果鼓舞人心。賽場之外,不少基層中小學書記、校長表示,體育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已獲得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的思想認可與行動支持,學校體育也隨著體教融合的深入,成為推動“五育”并舉、家校協同以及青少年全面成長的重要舉措。
這一年,規范化近視篩查流調,兒童青少年眼健康篩查、診斷、視功能分析“三級監測”系統等愈發完善。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每周三,濟南市外海實驗學校的小學生都會集中進行視覺訓練。“現在家長、學校、醫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為保護孩子的眼睛努力。”外海實驗學校校醫王佃翠說。
民以食為天。如何讓學生吃飽、吃好、吃得有營養?今年,福建省晉江市羅山中心小學食堂正式投用,西芹炒肉、大蝦、排骨燉土豆、清炒大白菜等菜品琳瑯滿目,全校800多名師生解決了午餐難題;在河北張家口,今年以來,全市切實做好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提質增效專項重點工作和省級食品安全標準化學校食堂創建,19個縣區全部建成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縣級監管平臺,學生吃得更放心,家長更安心。
這一年,“雙減”迎來關鍵節點。自2021年7月“雙減”政策正式實施,如今已歷時兩年多,成效有目共睹。
2023年,“雙減”再發力。10月15日,《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正式施行。一個月后,首次全國校外培訓行政執法工作現場會召開。
“依法堅決將黨中央‘雙減’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著力發揮法治在校外培訓治理中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的信號,無比鮮明。法治,將為“雙減”工作高質量推進提供有力保障,讓“雙減”行穩致遠。
“這兩年,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守規矩了,以往家長最怕的‘卷款跑路’少了很多。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課后服務也充分滿足了家長需求。”北京家長陳女士說,“希望未來的‘雙減’,能更好服務孩子全面發展。”
一枝一葉總關情。學生健康成長的點點滴滴都牽掛在教育人的心上。
進入12月,寒潮頻繁來襲,多地雨雪交加。孩子上下學怎么辦?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今年開通的校車發揮了大作用。“孩子坐著校車,不需要我再騎著電動車接送,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真是太幸福了。”學生家長胡女士欣喜不已。而在北京,今年開通試運行的“通學公交”將中小學生上下學納入公共交通保障范疇,試點學校學生的通勤難題得到有效解決。
這一年,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在各地廣泛辦成“暖心實事”。一件一件“小事”,匯聚而成教育強國建設的“大事”。
促就業——
教育民生的“必答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次就相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再次強調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
就業,是對學校人才培養能力的檢驗。能否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能否為各類學生提供“升級”的“立交橋”?面對必答題,教育系統交出奮進答卷。
對2023年的很多高校畢業生來說,今年的求職路并不容易。
為搶抓高校畢業生就業沖刺期,5月—8月,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各地各高校積極響應,出臺一系列政策,有效提升市場化渠道吸納就業能力,同時優化調整政策性崗位招錄時間,不斷拓寬基層就業空間。
因為一直準備考研,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學院本科畢業生樸林梅今年4月才開始找工作。“每次求職都感覺心里沒底”的她,很快得到學校的幫助,“老師教我修改簡歷,還為我推薦了多個工作崗位,在面試前多次給予指導”。最終,樸林梅如愿入職。
隨著新一屆畢業生進入求職季,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26條舉措,實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這一年,職業教育更“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改革目標更加明確,體系更加完備。一個好消息是,經過多年努力,職教高考錄取人數占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比例,從2014年的約20%增加至2023年的60%以上。
山東省章丘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劉宇航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查詢到自己參加職教高考的成績,劉宇航很高興:“在春季的職業技能和知識考試中,我發揮得不錯,最終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錄取了。”在他的母校,最近3年有600多名學生通過職教高考升入本科學校,3000多名學生升入高職院校。章丘中等職業學校校長陸吉明說:“不少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這一年,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成為潮流。北京市積極布局建設高精尖產業領域共性技術平臺,不斷貫通產學研用鏈條;深圳市光明城引入一批大科學裝置平臺,并面向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開放,助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來自全國的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協會等33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構建高質量工程師培養和認證體系……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育人模式,正在迅速推行。
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在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共建開辟出就業“新賽道”。專業對接產業、“訂單式”培養、人才對口輸出、職業規劃培訓等創新舉措,提升了訪企拓崗的實效性和供需匹配度。今年6月,現代服務產業學院餐飲管理專業學生唐入景“畢業即就業”,“無縫銜接”進入校企合作辦學的云南優邦實業有限公司工作。
“大一先學習大學語文、英語等基礎課程和理論知識,大二開始就進入崗位實操,除了本專業的專業課,還需要學習管理、財務方面的知識。”唐入景說,“理論和實操相結合,為我快速適應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校家社——
教育民生的“新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
教育關乎每個孩子的命運、每個家庭的未來。今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為三者協同育人提供了指引。
五指成拳,“校家社”協同以前所未有的合力,共同指向“育人”二字。
隨著課后服務有序推進,大家正為“雙減”的落地開花而高興時,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責任督學馮培堂卻在督導中發現了一個問題:中小學課后服務解除家長后顧之憂的初衷,在有些家長眼里卻成了“躺平”的理由。
馮培堂所轄的地區地處偏僻,世代為農的家庭占絕大多數,家長們普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教師們也常反映工作中家長不配合。為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在馮培堂的建議下,中心校開設家長學校,針對農民家長農活忙、家教意識弱、積極性不高的現狀,為家長量身定制“做合格家長”的教學計劃,靈活的學習時間、形象化的學習內容提高了家長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兩所小學分別有53名和90名家長榮登優秀家長光榮榜,占比均達60%左右,大大提高了家庭環境的育人能力。
校家社的密切聯動,也讓山東省日照市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嘗到了甜頭。
“馬上要考試了,我和孩子都有些焦慮,你們的心理‘幫幫團’課程我很感興趣,能出一期關于考試焦慮主題的‘幫幫心語’給支支招嗎?專家什么時候能來我們社區啊?”近日,山東省日照市教育局“幫幫”家長熱線負責人接到求助電話。
這樣暢通直接的對話,在當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不鮮見。近年來,日照市以“幫幫”心理品牌為載體,逐步探索形成了“校家社網”全環境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截至目前,日照市已開通心理熱線14條,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師生家長全服務,累計服務學生家長5800余人次,成功化解心理高危來電22例。
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逐步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性難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識。
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改革的落腳點直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將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民生之路,民心之路。
教育寄托著千家萬戶對美好未來的期許。2023年,一項項教育數據,一個個教育亮點,描繪出教育事業發展的嶄新篇章,指向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目標。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31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