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彈指一揮間。一所鄉村幼兒園能發生哪些變化呢?
前不久,筆者慕名來到北臨長江、南依寧鎮山脈的江蘇省句容市下蜀鎮中心幼兒園,見到在這所幼兒園工作了25年的園長楊華俊,聽她講述與孩子一起奔跑天地間的故事,暢談這所鄉村幼兒園的發展變化。
重建鄉村幼兒在園生活新樣態
楊華俊清楚地記得,她在1999年剛參加工作時,孩子們在園里的場景:園里的桌椅呈現秧田式布局,教師講授、孩子們聽講,采用“小學化”教學方式,那時稱之為“跟著老師學本領”。
“當時,我們認為教材就是課程,把教材里的知識教完,課程就實施完畢了,教育也就完成了。”楊華俊邊回憶邊展示了一組剛剛拍攝的孩子們在園生活的場景,只見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行走,奔跑于天地之間。現在,孩子們從早晨入園開始,教育就在發生,無論是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還是教學活動,都滲透了教育意圖。然而,教育意圖又是潤物無聲、自然而然地融入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午休剛過,我們就看到,園里的孩子們正快樂地忙著:戶外生態園場地上,有的孩子在畫畫,有的孩子在吹泡泡;戶外沙水區內,孩子們與教師一起在池塘邊“釣魚”,這些“魚”是用當季的樹葉和吸鐵石制作的;還有的孩子忙著喂兔子,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25年間的課程變化,讓園里改變了三個不足:鄉村教育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對兒童內在需求關注不足、課程生活向度體現不足。”楊華俊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認為:一日生活皆課程,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重塑鄉村幼兒教師專業形象
“以前提到幼兒園教師,大家會認為他們就是高級保姆,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楊華俊說,“的確,曾經也有教師給予自己這樣的角色定位。當時專業出身的幼兒園教師比較少,多數是由村里面能唱會跳、善良有愛的姑娘擔任。”
從教師數量上來看,1999年至今,園里公辦教師從2名增加到17名,公辦教師和人事代理教師占比從0.06%提升到90%,其中人事代理教師的五險一金,按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的相關規定執行。
從專業能力來看,2014年和2017年,幼兒園先后被推薦為鎮江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驗園、鎮江市園本課程建設園,省教科院專家定點指導園里工作。2020年,句容市教育局與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南師大學前教育專家引領全市幼兒園內涵發展。
至此,鄉村幼兒教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涌現了江蘇省特級教師、鎮江市骨干教師、鎮江市十佳教師等拔尖人才,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整體大幅度提升。
隨著素質的不斷躍升,幼兒園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也不斷提升。針對鄉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不足、對兒童內在需求關注不足、課程生活向度體現不足等問題,楊華俊開發了“園子里·天地間”課程資源,豐富“生態樂園、美麗田園、生命家園”課程內容,探索“兒童生活歷”兒童發展評價,系統構建自然生活課程,實現了鄉村幼兒園課程文化革新。
重構鄉村幼兒教育生態
“這是孩子們探訪我們的家鄉下蜀鎮的照片,超市、銀行、茶園、農場、菜市場,我們稱之為‘走訪日’;這是炸糙米的爺爺和碾藕粉的爺爺來給孩子們展示他們的傳統手工藝,我們稱之為‘接待日’;這是孩子們來到華電碼頭探訪長江,我們稱之為‘遠足日’。”談起25年間的鄉村幼兒教育生態重構,楊華俊娓娓道來,“我們還有露營日、采摘日、集會日等活動。如今,教育不再囿于幼兒園圍墻范圍內,而是發生在鄉村田園之中、社區與家庭之中。”
“以往家長可能會疑惑:‘我就是農民,你怎么還讓我的孩子學種地呢?我想讓孩子來學知識,你怎么總是讓他玩?’”楊華俊高興地說,“這樣的疑惑越來越少了!現在,家長和社會人士不僅愈加理解幼兒教育,更成為了我們重要的合作伙伴,這是鄉村學前教育生態的重構。”
“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教育出現忽視自然的現象,對自然規律和兒童天性缺乏理解,課程活動脫離兒童生活,兒童生命生長的秩序被打亂,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楊華俊說,針對以上問題,幼兒園遵循“回歸自然”的教育理念,尊重規律和兒童天性,將自然融入生活,讓教育回歸自然,以“奔跑天地間”為核心,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開發課程資源、以資源改造教育內容、系統建構自然生活課程,演繹了幼兒園自然生活課程回歸真自然、真生活的實踐樣態。
25年來,堅守鄉村幼教天地的楊華俊一路奔跑,一路品嘗成功的喜悅,先后獲得江蘇省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鎮江市勞動模范、鎮江市名校長等榮譽稱號。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21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