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培養在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中被置于重要位置。培育工、理、文結合的復合型工程人才既是時代變革的趨勢,也是國家發展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養尤其是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存在對工文學科融合關注不夠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對卓越工程師的管理技能培育重視程度不足。
卓越工程師的管理技能培育對國家戰略、產業實踐和工程師的個人發展都至關重要。當前,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中的各方主體需要盡快彌補卓越工程師在以管理技能為代表的文科素養方面存在的短板,助力卓越工程師管理技能培養體系構建,進一步推動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多卓越工程師人才支撐。
明確卓越工程師能力要求,重視工程師管理技能教育。首先,卓越工程師的管理技能培養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卓越工程師需要有布局前沿工程技術的戰略能力,有領導項目團隊、統籌重大工程的管理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其次,卓越工程師的管理技能培養符合產業實踐要求。區別于普通工程師,卓越工程師除了承擔技術任務外,還需要承擔戰略規劃、項目管理等一系列重要任務,是技術團隊的領導者和帶頭人,這就要求卓越工程師擁有戰略規劃技能、項目管理技能、團隊管理技能等,以保證工程攻堅方向的正確制定、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工程團隊的有效領導。再次,卓越工程師的管理技能培養可以幫助工程師實現個人發展。例如,自我管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工程師明確職業發展規劃,掌握良好的學習能力,實現個人能力的持續提升。因此,管理技能培養應當被置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位置。對于高校來說,需要適時把握校企聯合培養的機遇,深入了解企業對工程師管理技能的要求,歸納總結工程師群體在工作中對管理技能的需要,從需求側深挖卓越工程師的管理素養內涵,進而在專業改革中推動管理技能培養,加強工文交叉融合,帶動卓越工程師能力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注卓越工程師成長發展路徑,實現管理技能教育供需匹配。自“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以來,我國以高等教育為核心,大力推動校企聯合等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有效解決了工程師實踐經驗不足、供需不匹配的問題。但是,現有教育體系僅限于高等教育階段,而現實中卓越工程師的能力培養和學習積累是長期且分階段的,需要各方主體按照卓越工程師職業發展脈絡進行系統性構建。同時,現有卓越工程師教育往往僅從專業視角對工程師進行劃分,忽視不同發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師對技能、素養要求的差異。
一般而言,工程師分為業務型工程師、項目型工程師、戰略型工程師三類。隨著經驗積累和能力提升,工程師可以實現“初級—中級—高級”三個職級的縱向提升,也可以實現“業務型—項目型—戰略型”的橫向跨越。因此,針對上述問題,一方面,在對工程師管理技能內涵探究過程中,高校需要著重關注工程師不同的發展方向、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其管理技能的具體要求,進而得到全面、細致、科學的管理技能內涵。另一方面,高校和企業應當結合工程師的成長階段明確管理技能培養重心。在高等教育階段,工程師的發展方向尚未確定,應當依據卓越工程師管理技能的一般內涵,借鑒卓越工程師管理技能標準,開展通識性管理技能教育;進入企業后,工程師的發展方向日益明確,企業應當結合工程師的類別和職級,為其提供差異化的管理技能培養方案。
建立工程師管理技能培養體系,實現管理技能培養可延續。盡管現有政策提倡由高校、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和科研院所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過程,但卓越工程師管理素養的養成是長期的,短時間的橫向合作與卓越工程師的成長邏輯不匹配。因此,要以卓越工程師職業發展為脈絡,有效發揮不同主體在工程師成長各個階段的作用。具體而言,政府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起著引導和扶持的作用,就卓越工程師管理技能的培養出臺指引政策,有效解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資金困難問題,實現校企之間的合作搭橋等。高校要注重與其他主體的協同合作,實施通識性管理技能培養。如重視校企協同,在管理技能上進行共育;實現學院協同,推動工科和管理學科的交叉互補;推動“高校+職校”合育,高校依托自身學科資源優勢,輻射帶動職校推進工程師管理技能培養等。企業要明確工程師的發展方向,實施差異化管理技能培養,從招聘、培訓、考核、提拔、發展等環節全方位落實管理技能培養工作。行業組織要打造卓越工程師評價標準和評級制度,為學校、企業的人才培育以及個人的學習發展提供借鑒。以此構建多方協同、橫縱結合的卓越工程師管理技能培養體系。
(作者趙晨系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沐陽系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