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有力的政策推動下,職業教育信息化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經歷了單點應用、系統應用、網絡應用、智能化應用等階段,目前已進入數字校園建設階段。厘清其發展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對職業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鑒于此,筆者提出數字校園建設中需重點把握的幾大關系。
一、內生需求與外部推動
問題導向是其邏輯起點,技術發展是其前提條件,政策和商業推動是其外部推力。問題導向要求根據每個學校信息化基礎、學科專業屬性、人員結構和行業背景等因素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而政策的宏觀引領,只能提出通用原則和整體目標,商業邏輯追求以規模化和標準化為基礎的成本效益,所以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內部需求與外部推動之間存在矛盾和張力。如何正確處理內生需求與外部推動的關系事關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績效、應用成效和發展后效,是提升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效度的關鍵一招。
二、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
頂層設計旨在明確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重點任務、組織機構、經費保障和制度供給等事項。一個好的頂層設計有利于提升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效度,但頂層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強的情景依賴性和主觀規劃性,而數字校園建設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如果頂層設計過于具體容易導致實踐中的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為提升頂層設計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一是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軌制頂層設計構建模式,這樣既有利于建設主體整合資源,還有利于充分聽取用戶的意見;二是在實踐中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不斷迭代更新和提升用戶體驗。
三、整體推進與單點突破
作為一種支撐環境,數字校園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但建設過程切忌不分輕重一把抓。盡管信息技術在職業院校已應用多年,覆蓋面廣、滲透率高,但信息孤島普遍、數據煙囪林立,加之受師生信息素養和使用行為影響,應用深度不足。在數字校園建設規劃階段,要深入了解學校信息化基礎、應用群體特征、信息化素養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其顯現度,從核心問題、重點領域、受眾廣及使用頻繁的工作來啟動建設工作,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層分類以良好獲得感為動力不斷推進數字校園建設。
四、用“數”治理與對“數”治理
采集、傳輸、處理和應用數據是數字校園建設的基本邏輯,活動及環境數字化是其前提,優化行為和提升效率是其目標,擴充智力能力是其本質,用數據提升治理能力是其基本表現形式。但數字校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用數治理的目標需建立在對數治理的基礎上。所謂對數治理,即對數據本身及其背后的關系進行有效治理。數據本身的治理范圍主要包括所有權歸屬、存儲、安全性和接口標準等,數據背后的關系主要包括數據共享、應用、組織機構、制度保障以及商務關系等。關系治理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難點、重點和堵點,事關數字校園建設成效。因此,數字校園建設不能只關注表層應用,更要注重應用背后的底層邏輯及其需求的制度保障。
五、前期建設與后期運維
數字校園建設雖然是整個校園的數字化轉型,但其實質仍是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深度應用。信息化項目“三分建設、七分運維”,決定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成效的不是前期投入而是后期運維、用戶黏性和活躍度,有用性、實用性和易用性是決定用戶黏性與活躍度的關鍵。數字校園不存在統一、固定的模式與形態,加之信息技術更新的“摩爾定律”,數字校園建設是一個持續推進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建設與運維并重的過程。
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目前職業教育主要的數字教育資源包括電子講稿(PPT課件)、微視頻資源(微課)、網上案例、網絡課程和在線題庫等,VR、AR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場景相對較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公平、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某些突出矛盾和提升辦學效率是職業教育數字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這些都屬于工具理性。如何在數字化校園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行為和技術創新思維,由單純的業本管理邏輯發展到心本與業本管理相結合的邏輯,回歸教育本質,致力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數字校園建設中必須不斷深入的問題,其本質是一種價值理性,既要做到應用為上、便捷高效,又要做到關注體驗,避免異化、注重激發。
七、自我投資與社會投資
數字校園建設投資大、技術更新快,如何平衡自我投資與社會投資的關系是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我投資建設數字校園的優勢是有利于整體推進和統一標準,同時可以建立自有運維團隊,避免技術綁架,不足就是容易給學校造成財務負擔。利用社會投資建設數字校園的最大優勢是以資源換投資,暫時避免財務負擔,但可能存在技術綁架、潛在投資黑洞以及因出現多家投資企業而造成的標準難以統一,從而影響整體效果。因此在利用社會投資建設數字校園時,一定要弄清楚投資企業的商業模式,避免投資變貸款。同時,要優先選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政務云、智慧教育平臺和慕課平臺等,避免重復投資。
八、效果評估與發展階段
數字校園建設效果評估應根據信息技術擴散特征采用持續跟進的方式,且不同階段評估對象與重點應不同,在項目剛建成階段主要考察“量”的變化,如完成多少硬件建設、項目更新和資源建設等,可以稱之為“短期產出”;后續應持續跟蹤用戶參與度、活躍度與使用頻率,并據此評估使用成效,可稱之為“中期成效”;積累一段時間后,要評估數字校園建設給人才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和心智模式帶來的變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可稱之為“長期影響”。
(作者系山東交通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7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