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教育系統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首次提出中國獨有的教育家精神,賦予人民教師崇高的使命。
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關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新突破。
3月1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一系列數字“刷新”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成績單,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生動注腳。
亮點一:“百分點”里看增長
在發布會上公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中,“增長”是最為突出的關鍵詞。
2023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特殊教育學校數量比上年增長1.34%;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分別達到91.1%和60.2%。
回望過去,“增長”始終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主題詞。
新時代十年,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如今每一個百分點的提升看似不大,實際上都是千辛萬苦的跨越。
其中,包含著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奮斗。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教育集團總校長、黨委書記劉希婭就是其中一員。“重慶市豐都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我們在那里辦了一所小學,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全方位輸出謝家灣學校的課程、管理和教育教學理念,家長及社會各界滿意率達100%。同時,我們的工作室帶動10余個省市100余位校長共同成長。”劉希婭說。
從另一個維度看,“增長點”也反映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所在。
例如,2023年職業本科招生8.99萬人,比上年增長17.82%,增幅明顯。由此可以推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很旺盛。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李英利詳細介紹了“增幅”背后的工作。2023年,教育部開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試點,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擴大制造業專業布局,增強數字人才培養能力。這些工作引導和推動職業學校聚焦關鍵領域,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亮點二:教師隊伍“強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專任教師1891.78萬人,比上年增加11.42萬人,增長0.6%。其中,小學階段教育專任教師比上年增加2.68萬人,初中階段增加5.79萬人,普通高中階段增加8.16萬人,中職教育增加1.65萬人,高等教育增加9.71萬人,學前教育生師比也比上年有所改善。
比數量增長更值得關注的,是教師素質能力的提升。2023年,學前教育、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取得“高分”,分別為99.57%、99.99%、99.96%、99.2%及95.69%;普通、職業高校研究生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79.14%,比上年增長0.6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我國教師隊伍明顯“強起來”——規模強、內涵強。而最為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為教師群體“鑄魂”。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就在2月28日,教育部在京舉行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講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由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最美教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帶頭人等25位優秀教師代表組成宣講團,將在全國巡講。
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小華透露,“強”師之路還將繼續。一是出臺專門文件,對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新征程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高位部署。二是組織教育家精神宣講團開展巡回宣講,同步開展網上宣講。三是組織深入闡釋,引導專家學者、教育管理者、書記校長、優秀教師等闡述學習體會,宣傳本地本校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好做法。四是納入培養培訓,開發教育家精神課程教材資源,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五是強化典型選樹,從各地各校中每月遴選推出1—2名踐行教育家精神的一線校長教師典型,進行重點宣傳。六是推進影視創作。會同相關部門,通過制作紀錄片、拍攝電影、電視劇等,傳播教師群像的正能量。
亮點三:一個“優”字向未來
“據初步統計,2023年全國新增義務教育優質學校1736所,新增優質學位199.9萬個。全國共有1.6萬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和1.5萬個城鄉學校共同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馬嘉賓帶來了一組數據。
無論是優質學校還是優質學位,一個“優”字道出了基礎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
2023年《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出臺,教育部還召開了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現場推進會,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我國義務教育邁上了優質均衡發展的新征程。
再看高等教育。當下,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已經達到了4763.19萬人。如此龐大的體量下,要更好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同樣圍繞一個“優”字。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國醫工交叉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提案》中,提出了針對創新醫工交叉人才培養路徑的建議。教育部等部委也積極探索醫工交叉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全方位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介紹,高等教育在穩步擴大研究生人才培養規模的同時,不斷優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從學位類型看,堅持推進學術創新型人才和實踐創新型人才分類發展,增加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加強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應用型領軍人才培養。從學科結構看,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引導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加大STEM人才培養力度,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我們將對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堅持服務補短板、揚長板、鍛新板,持續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著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高東鋒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2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