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實驗小學是2019年新建的公辦小學,“童創谷”是學校的隱喻代稱,表達了學校的辦學愿景——創建“樂享生命的童創之谷”。創造性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特質,作為新建校,我們努力開創教學新法,激發師生的創造思維,注重創新實踐,讓學校、師生與課程一起創造著生長。
我們的學生被親切地稱為“小谷?!?。小谷粒有小種子的意思,它是獨特的生命,需要精心呵護;它有成長的渴望,需要給予陽光雨露;它更有無窮的力量,只要激發其潛能,就可以蓬勃生長。目前,我們研究的課題“‘不一樣的教室’:兒童參與學習空間開發的案例探索”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普教重點課題,而勞動學習空間是童創谷兒童參與學習空間建設的有機組成,從“陽臺小農場”到“班級責任田”“年級共建區”再到“生活大舞臺”,每一處都是兒童勞動學習與體驗的“不一樣的教室”。
陽臺小農場:融于日常的班級勞動小花園
學校每個教室均有近120平方米的面積,實現了可移動、可組合的空間升級。在靈活的童創教室分區里,有一塊最受歡迎的區域——陽臺小農場。這里可以水培芽苗菜,土培各種綠植。小小的陽臺農場,常??梢钥吹綄W生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陽臺農場種植的品種由各班學生自主討論決定,有品種繁多的蔬菜,誘人可口的草莓、圣女果,有形態各異的多肉。準備土培時,學生就地取材,找來花籃、輪胎、儲物盒等當花盆。從泥土和種子的準備,到播種后的澆水、施肥、松土、除蟲、間苗、采摘等,整個過程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在校園里,你可能會看到學生捧著一束特別的“手捧花”,那可能是從陽臺農場新采摘的一枝鮮花,也可能是收獲的青菜、蘿卜。那是學生勞動的果實,也常常是他們饋贈家人或教師的最好的禮物。
我們以《相伴生長》一書記錄陽臺小農場的建成。我為這樣的校本成果集鄭重作序,鼓勵師生不斷優化陽臺小農場的勞動實踐。理查德·洛夫在著作《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指出,“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代病”,我們以“一班一品”打造各自的陽臺小農場,學生們每天與自然相伴,經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四季花果常在,天天綠意盎然,感受到了大地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班級責任田:打造班級勞動樣板間
有了陽臺農場的勞動基礎,各班學生享受到了勞動的成果,愈發愛上勞動,紛紛以班級為單位在校園里申請責任田。“谷里‘麥’香”“‘油’來如此”“‘生’逢其時”,分別是班級申請的麥地、油菜地、花生地的責任田樣板間。
以油菜地為例,這是四年級一個班級在校園一處申請的責任田,從油菜苗的栽種,到澆水、施肥,油菜一天天長出花蕾、開花、結籽、成熟,學生們長期觀察,精心呵護,適時澆灌。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到油菜地寫生,用畫筆記錄油菜花的一生;科學教師與學生一起“解剖”油菜花,了解它的完整構成;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查閱并在油菜田誦讀古詩,品悟“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桃花落盡菜花黃,招引蜂蝶伴舞忙”“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詩句的內涵;課后服務時段,手工社團的教師帶領學生制作油菜花書簽……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自然為筆,記錄著各自的觀察所得、勞動所獲。
年級共建區:跨學科的年級勞動實驗田
在班級責任田的基礎上,學校又有了以年級為單位的不同主題的共建項目?!跋蜿柣ㄩ_”(向日葵研究)、“茶緣探道”(茶文化研究)、“繡球莊園”(繡球花研究)等,都是不同年級的共建項目主題。
以“茶緣探道”為例,學校操場有一條窄長的長廊,稱之為“探道”,探道兩側各有一塊面積不大的長條狀土地。二年級選擇此處做了共建項目,結下了與茶的不解情緣。
教師帶領學生從開荒拓土做起,探“種茶”之道,了解茶葉種植對土壤、養分、水分、密度等相關要求。清明節前,我們利用學校周邊的資源,帶領學生走進茶莊,探“采茶”之道。師生在采茶師指導下感受“十指尖尖采茶忙”的畫面。學生還走進制茶車間,和炒茶師一起了解殺青、揉青、烘干等制茶的全過程。
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我們聘請專業茶藝師走進教室,教學生“點茶”之道。通過點茶活動,學生懂得國人喝茶自古有之,興盛于唐,在宋代達到高潮,而且喝茶很早就成為一種藝術。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生對茶的探究欲愈發濃厚,想知道的問題也越多,于是有了“小谷粒種茶三千問”,學校專門聘請專業人員到校給學生現場解答。
在各種探究式學習的基礎上,數學教師帶領學生探“茶數”之道,泡一杯茶需要多長時間?茶餅為什么是357克,每一個數字蘊含著怎樣的特殊意義?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探“茶語”之道,從陸羽的《茶經》到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再到各個文人墨客的詠茶詩,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近期,教師正帶領學生探“品茶”之道、“敬茶”之道,希望帶領學生從小懂得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養成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生活大舞臺:跟隨節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我們跟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引導學生勞以養生,從飲食做起,讓勞動教育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
以立春時節為例,師生共赴一場美食之約,用勞動共享“咬春”之樂。烙春餅、炸春卷、擺春盤(蔬菜、水果、餅餌等)、制作蘿卜宴……每一道美食制作都需要精心準備食材,還需要考慮不同的制作工具,制作過程中的安全事項更需要在體驗中總結。有學生在分享炸春卷的經驗時說:“原以為把春卷放入油鍋煎炸很簡單,誰知我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第一次因為油沒燒熱,第二次又因為火候太大,第三次鍋鏟沾了點水,最后還是在媽媽的幫助下才大功告成。‘做起來’和‘看起來’真的不一樣,終于明白了什么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清明時節,學生用草頭汁制作青團,夏至嘗試制作涼面,立秋制作紅燒肉“貼秋膘”,小雪時節做泡菜……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有每一節氣的養生食物。就這樣,我們以“奇跡‘食’光”來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大舞臺,和家長一起開展親子勞動養生課,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
童創谷的勞動學習空間,就這樣從“陽臺小農場”到“班級責任田”“年級共建區”,再到“生活大舞臺”,勞動的場域在不斷擴大,勞動的技能也不斷走向綜合。整個童創谷就是學生們的勞動基地、觀察園地、德育陣地,也是他們的探秘花園和夢想樂園,“五育”融合,在其中悄然發生。
(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重點課題]、第七批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不一樣的教室’:兒童參與學習空間開發的案例探索”[批準號B/2021/0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