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理論系統化、技能碎片化”、實踐教學“假想訓練多、真實生產少”等問題,威海職業學院確立了“技藝精、上手快,素質高、后勁足”的實踐育人目標,對接行業企業崗位要求和學生職業發展訴求,開展了“實踐教學環境與真實職場環境相結合、實踐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要求相結合、實踐教學評價與工作成果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改革,有效賦能學生初崗勝任、體面就業、多崗遷移和終身發展。
整合資源,打造符合企業生產場景的“校園職業場”
焊接技術實訓車間里焊花四濺,師生們正合力切割焊接一批鋼板——這些鋼板將走出國門,裝配在由500多片獨立鋼百頁組成且每一片都要由不規則鋼板焊接而成的某國家足球場幕墻上。“曲面金屬在焊接中會產生非常復雜的應力,對產品成型精度的有效控制要求很高。”學校智能焊接技術專業教師劉明海介紹說,一塊20米長的曲面板,要求的誤差不能超過5毫米,這對焊接工藝和技能水平提出很高要求,也正是在這種真實生產環境中迎接挑戰,學生才能練就過硬的職業能力和素養。
近年來,學校下大力氣培育技能文化和職場氛圍,重新規劃場地資源和設備設施,吸引企業投入資源和技術,為學生創設面向職場、開放共享的學習環境:對原有實訓室進行系統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打造了56個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9個實境化教學工廠,政企校聯合成立7個協同創新中心,為生產性實訓、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提供平臺支撐;全面開放學校經營性場所,鼓勵師生依托專業開辦小微公司和創業實體,學生先后創辦20余家企業;將職場情境、企業文化融入校園,形成了資源豐富、功能齊備的“校園職業場”,以及全時空實戰、全方位資源利用的“育人大課堂”,學校成為學生入職前的真實練兵場。
對接需求,構建與真實工作崗位要求吻合的內容體系
在會計工廠的工位上,一邊整齊擺放著中小企業的真實賬本,另一邊擺放著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材,學生不時地翻看和查閱?!斑@些教材的主要內容來自會計行業各崗位的工作手冊,我們通過認真梳理法律知識、崗位職責、典型任務和工作情境,開發了系列工作手冊式教材,作為學生學習和工作的案頭書、手中卷。”學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帶頭人丁小華表示,這些教材能有效指導學生解決實戰中遇到的難題,深受歡迎?!巴ㄟ^完成一個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真實項目,我現在可以獨立運作57家小微企業的賬目,并能指導學弟學妹開展業務,感覺自身發生了質的飛躍?!痹搶I學生吳玉悅自豪地分享個人學習心得。
學校注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建立常態化的行業企業調研機制,基于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崗位工作要求,以典型服務或真實產品為載體,開發設計基礎性訓練、整體性認知、生產性實訓、綜合性實戰等項目和模塊,按照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進行重組和序化,形成梯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項目鏈。建立教師赴企業頂崗實踐制度,支持教師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建立密切聯系,定期收集企業主流設備、典型產品、在用軟件等關鍵信息,將新技術、新標準、新方法、新工藝及時融入教學內容。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承擔企業生產項目,一起解決生產實踐問題,將新的案例和典型經驗有效轉化為實踐教學項目,確保教學內容及時迭代和更新。
真崗實做,實施“崗位實戰,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
在學校機電實訓樓里藏著十多頭栩栩如生的“恐龍”,能感應人的位置并發出聲音——它們是由機械設計與制造、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制作的仿真恐龍模型,已銷售到省內多家兒童游樂場,年產值達20余萬元?!拔覀兒蛯W生共同完成‘造型設計—工藝制定—下料施工—美工造型—調試質檢—打包出廠’的整個流程,將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融入工作過程,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顯著變化?!睂W校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擁有山東省首席技師、技術技能大師稱號的譚建正介紹說,通過項目實施,師生團隊在提升技術技能的同時,還學習了成本控制、聲光電和美學等跨專業知識,有效提升了綜合職業能力。
學校注重行動導向,構建了以生為本、師徒協同的實踐共同體,遴選專業素質優良、實踐經驗豐富、承擔企業真實項目的教師擔任導師,邀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副導師,通過職業能力測試、技能測試、面試等方式遴選思想品德優良、職業發展目標明晰、勤思考、肯動手、樂實踐的學生,組建15至20人的卓越工匠班40個,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小導師”,逐漸形成結構優化的實踐共同體。班級以產業思維為引領,采用全程項目化的運行模式,以工時制替代學時制,根據項目周期調節學習過程,導師帶領學生一起完成企業真實的生產實踐任務,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過程方法融入工作過程,構建起“人文素養+技術技能+職業態度”全要素育人的現代師徒傳習體系。
成果導向,建立工作業績與學習成效并重的評價體系
“一家商超的運營看似簡單,但真正經營起來遠不如課堂上講授來得輕松。”學校大型商超的創始經理張雪老師表示,因為不具備“雙師”能力,他起初并不愿惹這樣的“麻煩”,正是學校的改革舉措和評價機制激發了其放手一搏的斗志。“教學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多年來人們形成的固化思維和認知’,我們必須要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認知,進而影響他們的行動?!睂W校黨委書記李耀華表示,一方面要從教師端樹立“用真本事教給學生真本領”的理念,夯實自身的“雙師”素養和能力;另一方面從學生端倡導“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認同,讓他們樹立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目標志向。
學校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構建評價體系,主張職業教育的評價一定是在“事”中開展,而不是在“紙”上進行,評價過程既關注成績和業績等數量性指標,更關注影響與成效等質量性指標。面向教師建立業績和實效并重的評價框架,圍繞教學運行狀況、生產實踐業績、人才培養實效開展質性評價和量化考核,鼓勵和支持他們基于典型工作任務和真實工作情境,開展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面向學生建立學習成果與信用績效并重的評價框架,將學生承擔的實訓生產任務、科技研發、創業實踐等項目產出列為學習成果,由教師結合工作態度、工作時長、產品質量評價學業成績;將學習投入、合作行為、志愿活動等作為核心要素計入信用績效,信用積分可兌換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產經營、勞動服務、雙創拓展活動。
(作者系威海職業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