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對“高水平船舶與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及“準大國工匠”提出了迫切需求。為此,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等舉措,對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鏈中游,面向船舶建造的船、機、電及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等崗位群,深入打造以焊接技術與自動化、數控技術為支撐的船舶智能制造專業群,著力培養“吃得了苦、扎得下根、干得成事”的新時代造船工匠。
構建“四融合、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高素質、厚基礎、強能力、勇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造船企業典型工作項目為載體,以行業認證、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的能力和素養要求為目標,大力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創新構建“德技融合、書證融合、教賽融合、專創融合”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為滿足造船企業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與中國船舶集團等企業共同組建船舶設計工匠班、鈦合金焊接班等,通過校企共制人才培養方案、共研專業教學資源、共建實訓基地等,共同培養具有工程思維、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職業素養與技術能力并舉的造船工匠型人才。
重構“一主線、三模塊”課程體系。專業群以各專業課程的融通和共享為基礎,以先進的造船技術能力培養為核心,圍繞船舶智能制造典型工作任務,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大賽項目引入課程,校企共同制定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課程標準,共同確定不同班級的課程內容與時序,構建以“思政教育育匠德、技術技能訓練鍛匠藝、文化熏陶鑄匠魂”為主線,“基礎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創新拓展課”為模塊的“一主線、三模塊”課程體系。其中,“基礎平臺課”確定不同班級的課程內容與時序。
緊密對接“三新”,開發線上線下精品課程。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發展趨勢,按照“協同進化”原則,校企共同開發、更新基于工作場景和項目化的課程資源。大力建設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實訓教學項目資源。牽頭組建“全國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聯盟”,建立“資源”動態調整更新機制。依托船舶資源庫、資源館,建成擁有豐富資源素材的“船舶e?!保ㄟ^搭建“互聯網+”學習場景,打造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網絡環境,為全國300余家船舶類院校、企業的師生及從業人員提供泛在、自主、個性化的學習。
整合虛實資源,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按照“共建、共享、共贏”原則,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與國際一流的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等產教融合型企業合作建成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群國家級實訓基地和船舶智能制造國家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校內虛實結合的實訓基地。深化與中國船舶集團等企業合作,建設涵蓋專業群六類關鍵技術技能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校內校外資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健全學生校內實習、企業跟崗、生產實踐等環節,強化學生技能,提升實習實訓成效。
打造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健全校企師資雙向流動機制,專業群聘請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為領航人,一批船舶企業首席專家、首席技師、技能大師作為兼職教師打造“教學名師+首席專家”雙帶頭人、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的高水平結構化“雙師型”教師隊伍。依托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開展造船工匠型人才培養、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技術技能培訓、綠色智能制造技術研發應用、高技術船舶設計、虛擬仿真技術教育培訓、職業資格考證、成果推廣等社會服務。近年來,學校面向船舶行業和地方企業開展橫向技術服務114項,實現技術創新服務經濟產值1.69億,培養了逾千名服務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船、郵輪等大國重器建造的工匠型人才,為我國船舶工業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作者單位系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