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TOP100)”發布。青島科技大學2023年專利轉讓800件,較2022年增長68%。
“實驗室科研成果只有放到國家需求產業中才能得到檢驗,高校要時刻聚焦將研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為國家戰略服務。”作為一名在橡膠戰線上奮戰40余年的“老兵”,該校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汪傳生帶領團隊研發的多項專利、新技術,已經順利在益陽橡機、大連橡塑、無錫雙象、青島雙星等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
2023年4月,青島科技大學與山東山科產研人才價值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就短纖維定向取向增強橡膠復合材料擠出成型技術項目成功簽約,汪傳生團隊的18項高價值專利轉化價值940萬元。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浪費。”青島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于立巖說。學校不斷完善“數量布局、質量取勝”為導向的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機制,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來培育高價值專利。如引進12家優質專利代理機構入駐學校,每月組織兩次高價值專利專題培訓,引導科研教師聚焦企業需求,培育可轉化、可市場應用的專利好成果。
早在20世紀80年代,該校就大膽鼓勵教師開展科研成果轉化。“不找校長找市場”,從那時起成為全校師生共識。如今,“校長帶著打市場”已成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常態。
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陳克正帶隊去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向企業推介教授朱兆友的項目,促成千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單。
2022年7月,學校與山東亙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7.7億元“高性能鋰電用系列化學品工藝技術”成果轉化合同;2023年7月,與山東濟寧億聯化工有限公司簽訂2.2億元“磺化化工技術”轉讓合同。
全校專利轉讓數量取得歷史性突破,這得益于學校的專利轉化“好政策”:現已形成技術入股、科技成果轉讓、持續技術服務等具有學校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出臺《學科性公司管理辦法》,將科技成果“植入”企業;建有13個國家級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員體系,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落地。
據不完全統計,有9家公司通過學校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關鍵技術支撐而上市,300余家科技創新企業從中孵化,為山東省創造了超過1100億元產值。
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該校圍繞區域戰略和產業布局,創新合作模式。如開展校地融合行動,先后與濟寧、棗莊、德州共建“非實體”“輕資產”型校地融合創新發展中心;開展校企聯合行動,積極推進“百校萬企萬師雙進”行動;開展轉化攻堅行動,與橡膠、化工等領域企業聯合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研究所等,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
陳克正表示,隨著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和特色平臺的不斷完善、發展,一批科創團隊、孵化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齊魯乃至全國拔節生長,越來越多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順利實現從“實驗室成果”向“工廠產品”的轉變。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3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