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農業院校怎樣以新提質、以質催新

發布時間:2024-05-06 作者:趙鋒 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校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聚合點,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應該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農業院校肩負著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科技強農興農、有力有效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特別是面對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一重要論斷,農業院校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應主動找準“切入點”和“發力點”,不斷增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責任感、使命感與緊迫感。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加快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水平、高質量的農業科技創新,而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必須依靠高效能的農業科技體制機制。目前農業院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存在短板,整體創新效率需要提高。要加快形成適應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的體制機制和實踐載體,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強勁“動能”,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勢能”。

完善科研管理機制,激活創新動能。科研管理機制的創新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保障。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場“競速賽”,農業院校需要構建有組織科研管理決策機制,通過加強科研管理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加大改革力度、攻堅力度,補短板、強弱項,通過科研管理的組織重構與職能優化,激發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激活“人才引擎”。農業新質技術的創新、掌握、使用都需要農業新質人才。農業院校作為“三農”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農業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責無旁貸。當前,農業院校要通過創新和完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在人才培養目標、評價體系等方面發力,優化農業學科建設新模式,不斷凝練和彰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動能、新優勢,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創新活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通過科技創新。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產生與應用,需要激發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于擁有最大數量農業科研人員的農業院校來說,完善激勵機制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利器。要瞄準農業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激發農業院校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建立系統性、多層次的科研人員激勵體系,激勵他們勇闖科研“無人區”,探索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新途徑。

優化科技創新平臺,開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快車道

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抓手。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農業院校要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有所作為,就必須下大力氣優化科技創新平臺。

強化校地合作平臺,為農業科技創新聚智賦能。農業院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機構,在地方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強校地合作平臺建設,使之成為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器”。農業院校要緊密圍繞地方農業農村特色和產業發展具體需求,積極主動與地方政府“結對子”,搭建全方位戰略合作平臺,探索契合地方需求的農業科技創新,以解決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問題為科技創新主攻方向,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成為地方農業提質增效的強力助推器。

廣搭校企合作平臺,產教融合助力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要做到“頂天立地”,“頂天”是要達到國際農業科技前沿高峰,“立地”是要在農業生產應用中發揮關鍵作用。農業企業奮戰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對農業科技創新感受最深,也最渴望加速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業院校要加強校企協同平臺建設,打造體系化、任務型的技術創新聯盟,以產業需求推動技術研究,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校企合作共同突破農業科研與生產脫節瓶頸,加強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和具有前瞻性技術的研發,跑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度。

共謀校校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打造科技創新聯合體。農業院校之間可結合農業學科優勢,搭建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探索建立跨學校、跨地區的科研創新基地,超前部署規劃一批未來農業原創性、顛覆性科技重大領域選題,同題共研、同題共答,集中優勢力量,致力于解決一批現代農業科技領域堵點、卡點、難點、痛點問題,取得一批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性科研成果,努力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想在前、做在前、走在前。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作為農業科技研究的前沿重鎮,農業院校必須以科技振興農業為己任,強化技術應用,推動科研轉化,只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全面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科技才能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成效,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農業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推動更多原創性、顛覆性農業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加強與產業發展需求的有機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

鞏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模式。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著將更多新技術、新模式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讓廣大農民從中受益,從而真正推動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農業院校要主動向農民推送科技成果,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進一步在農村建立科技小院、博士農場等,并持續實施科技特派員等制度,推動科技成果進村入戶。通過突破科技成果轉化梗阻,讓更多科技成果扎根田間,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此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還體現在培養更多“興農人”。向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科技知識,幫助農民學技術、懂管理,為鄉村振興賦能,是農業院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農業院校應為農民創造進入高校學習的機會,讓更多農民系統學習農業技術,開展農業研究工作,將普通農民培養為農村致富帶頭人、“興農人”,帶動形成更多的“科技共同體”,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新征程,農業院校要乘勢而起、順勢而為,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以“新”提“質”、以“質”催“新”,以科技之力繪就農村新景,為農業強國建設賦能提速。

(作者系北京農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调教网|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天天视频国产精品|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芒果|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1老司机深夜福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波霸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热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国产麻豆精品原创|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