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強國大路上·聚焦人才自主培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近年來,武漢大學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培養體系,創新育人模式,強化有組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取得了顯著成效。
強化頂層設計 不斷明晰培養路徑
近年來,學校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為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匯聚創新發展動能,學校成立了由黨委書記、校長任組長的拔尖創新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納入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充分發揮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優勢,系統設計多維度、多層面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2023年,學校召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大會,發布“武漢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科研報國使命擔當、學科專業優調結構躍升、拔尖培養特區領航、精品課程教材方陣、教學相長課堂驅動、創新綜合實力拓展、數智教育全面啟迪、全球勝任能力提升等“八大計劃”。2024年,學校將發展主題定為“人才培養年”,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為推動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校把“推進基礎學科學術博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點工作深入推進實施。目前,學校已經在化學、生命科學兩個學科所在學院進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并努力形成可推廣復制的模式,并在其他基礎學科擴大試點范圍,培養更多優秀青年學術骨干。
強化體制機制 持續筑牢培養根基
2023年,在全面落實深化本科教學改革“1+8”系列文件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出臺《武漢大學關于新時期加快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意見》等“1+3”系列教育教學改革文件,努力把培養造就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國家急需人才和引領行業發展的卓越人才等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落到實處。
實施“特區計劃”。以11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8個“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和弘毅學堂為依托,建設19個國家級特區;結合國家發展需要和學校專業特色,建設校級示范區;面向產業發展趨勢,建設院級試驗區,并在校院兩級層面給予最大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制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工作方案》。整合學校優質資源,以弘毅學堂為統籌單位,牽頭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組建拔尖人才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工作組,負責制定師資選聘、學生選拔、專業分流、國際交流等具體實施方案。
健全選拔遴選機制。提高貫通式招生比例,遴選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選拔高素質生源進行培養,讓最優秀的教師指導最優秀的學生。對入選的博士生實行動態考核,滾動式分流淘汰。
強化培養體系 著力厚植培養沃土
豐富選鑒方式,夯實優質生源儲備。學校8個專業先后入選“強基計劃”,連續12年實施“英才計劃”,通過文獻閱讀、科學報告、實驗室科研課題實踐等方式,激發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投身基礎研究的興趣和動力。如圍繞空天探測相關學科,聯合優質生源基地中學建設“空天探測實驗室”,打造“微小衛星+空天探測”等前沿課程。將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與學校大類招生有機結合,通過高考錄取、二次選拔、動態分流等方式,構建學科興趣、知識能力、意志品質、心理素養“四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多時段、多模式、多角度選拔優秀人才,加強對進入拔尖計劃學生的綜合考查、科學分流、精準培養。
創新培養模式,完善內涵發展路徑。深入實施“三化二制一保障”,即小班化、個性化、動態化、導師制、書院制、資源傾斜。集中優質師資和教學資源,加強小班化教學、精細化管理,實施“一班一策”“一人一策”,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允許改變學科專業方向、允許課程免修,設立本科榮譽學位,“一人一案”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增設高挑戰性和創新性的榮譽課程、學科前沿課程等,在專業發展上給予拔尖學生更多選擇。深入推進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改革,面向本科生開設學科前沿、研究方法、專業選修等課程,建立健全本碩博課程有效銜接機制。
注重大師引領,提高育人育才水平。充分發揮頂尖學者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師選聘、核心課程和教材建設、創新培養方法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加強對基礎學科、急需專業領域學生的精神感召、學術引領和人生指導。如,地球物理學基地打造院士、國家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主講的“名師課堂”——“地球與空間科學概論”,帶領學生接觸科學前沿;物理學基地實行“本科生能力提升計劃”,學生和導師雙向選擇,遴選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或具有國家級人才稱號的博士生導師擔任拔尖本科生學術導師,為學生提供高水平指導。
促進交叉融合,聚力創新發展。以基礎學科為牽引,通過雙學位試驗班、復合型專業、跨學科課程等多種形式,不斷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如,在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方面,匯聚哲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培養基地資源,設立數理經濟和數理金融、數字經濟、政治—經濟—哲學(PPE)、哲學—法學—經濟(PLE)等跨學科專業融合試驗班;漢語言文學基地將“數智中文”作為新文科建設的嘗試,探索發展數字人文與文學地理學、文學生態學、融媒體創意寫作等新興交叉學科;制定全校一體化的數智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案,并匯集全校資源打造服務全體師生的數智人才培養平臺,以“五數一體”的培養思路推動全校數智人才培養的融合貫通,培養具有數字思維與數字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