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您看看這個字我寫得怎么樣?”近日,在安徽農業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中文系教授吳紅松教導學生古文字書法的技巧。
除此之外,剪紙藝術、黃梅戲曲、文學經典……安徽農大師生常常相聚于此,用傳統文化賦能青年成長。新時代,如何助力傳統文化在創新中賡續綿延,這所學校一直在積極探索實踐。
“接地氣”的“寶藏課程”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教室里,安徽農大藝術部主任卞小藝穿著戲服、舞著水袖,帶領學生演唱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的唱段。
黃梅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卞小藝將黃梅戲帶進大學課堂,開設選修課“黃梅戲藝術”已有12年,選修學生超6000人,是學生們爭相報名的“寶藏課程”。
在課堂上,卞小藝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領略黃梅戲聲腔和表演特色。在她看來,傳統文化是刻在中國人“基因”里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用‘有趣’‘鮮活’的方式,讓青年人與傳統文化‘對上眼’”。
“以前總覺得黃梅戲是爺爺奶奶那一輩才看得懂的,離自己很遙遠。近距離接觸黃梅戲,我才發現這一文化瑰寶的魅力所在。”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王立豪說。在安徽農大,黃梅戲已經收獲了眾多“00后”票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成為“頂流”絕非個例。近年來,安徽農大大力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面向全校開設了古建筑欣賞、插花剪紙等傳統文化相關公共選修課35門,成為備受青年學生喜愛的“寶藏課程”。
“聚人氣”的“第二課堂”
“水車可以利用刮水板和水斗向農田提水灌溉……”在安徽農大“農耕文化節”活動現場,農學院的學生在給現場師生展示傳統農耕器具模型和使用方法。
已經連續舉辦八屆的農耕文化節,是該校最具傳統性和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欣賞茶藝表演、參與農業“芯片”繪畫等20多個互動體驗項目,讓師生們沉浸式領略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
安徽農大積極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第二課堂”,堅持以“滋養”“浸潤”的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深化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激活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近年來,安徽農大先后成立拼布、繭藝等美育工作室8個,邀請校內外專家來校開展“美育大講堂”,成立黃梅戲俱樂部、“神農”茶協會等傳統文化學生社團15個,組建青禾文創、匠心錦繡、江淮花韻等傳統文化創新創業項目入駐創客空間。
如今的安徽農大,“非遺進校園”“青禾講壇”等活動,場場爆滿;每到傳統佳節,熱鬧的民俗活動將節日氛圍“拉滿”;書法比賽、漢服文化節、民族音樂會等各種活動,常常刷爆師生朋友圈……傳統文化正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融入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靈氣”的“文化傳承”
“太美了,像是一幅水墨畫!”第一次來到學校拼布工作室的學生,都會被眼前的作品所吸引。古樸典雅的徽派建筑、氣韻飽滿的歷史古跡、寓意豐富的革命故事……這些工藝精美、立體生動的作品,都是由安徽農大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袁金龍帶領學生,使用廢舊牛仔衣物通過拼接、縫綴等工藝創作完成的。
袁金龍表示,他們創作的作品大多是以傳統文化、紅色故事為主線,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底蘊。每次創作前,袁金龍都會帶領學生仔細查閱歷史資料,充分了解背后的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僅在小課堂,更要在社會大課堂。安徽農大服裝工程系師生主動參與績溪縣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對因年代久遠而破損、掉色的徽劇古戲服進行縫補、復原,并與當地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我們正在帶領學生設計制作一批‘新式’的徽劇戲服,既保留古戲服的造型規范和美學特征,也融合當代人的喜好。”參與此項工作的教師邾瑩表示,他們準備通過時裝秀的形式,讓更多的人領略這一非遺文化之美。
每年暑期,學校都會組織20余支“傳統文化+”主題實踐團隊奔赴各地,助力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安徽農大將持續拓展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的創新路徑,讓校園成為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熱土。”安徽農大黨委書記張慶亮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06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