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時40分,廣西貴港市覃塘區黃練鎮葵新村,陸續有家長送孩子到指定的校車停靠點等待乘坐校車。孩子們上車坐好后,校車平穩駛出停靠點,開往指定的學校。
校車的高效運行,不僅解決了學生上下學的交通問題,還有效助推了中小學校的優化布局調整。2021年以來,覃塘區共優化調整31所學校及教學點;2019年以來新建成4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新增學位6000多個。目前,覃塘區小學平均班額31.86人,初中平均班額47.46人。
這是覃塘區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深入推進智慧教育、扎實開展勞動教育、實施教師“安教工程”……該區近年來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打出一整套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組合拳。2022年4月,覃塘區獲評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區)。
智慧教育讓城鄉娃共享優質課程
“菱角開花在水里呀賽喲……”近日,在覃塘區蒙公鎮中心小學,音樂教師藍秀美正在為本校學生以及覃塘區124所小學的學生上音樂課。課堂上,本校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講,而相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外的其他學校學生,則正在通過信息化設備同步上課。
針對偏遠農村學校師資短缺,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等實際困難,覃塘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共享優質師資資源,通過廣西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覃塘區中小學數字校園等平臺互聯互通實現教育共享,以各學區聯動的方式每周安排6節藝術課(音樂、美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目標,打破了城鄉校際教學壁壘。
“使用很簡單,直接掃碼就能進入,上面有很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從本質上說,城鄉同步課堂就是通過實體課堂與在線學習相融合的方式,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城區優秀教師的優質課堂。”覃塘區教學研究室主任黃曉鵬說。
近年來,覃塘區積極探索構建“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教研模式、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創新打造“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的“三個課堂”,實現鄉村教育乘“云”而上,加“數”發展。
勞動教育成為全面育人“助推器”
“看!我摘的這個雞骨草可以用來泡茶喝哦!”近日,覃塘區蒙公鎮古山小學六年級(1)班王雙師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學校“藥苑”采摘雞骨草、挖天冬等中藥材,體驗收獲的喜悅;還有的學生正在為其他藥材除草,園內一派繁忙的景象。
古山小學以中草藥為媒介,將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打造以壯醫藥為特色的科普教育園地,種植有車前草、土茯苓等壯醫藥材。學生可以體驗從播種、施肥、除草到日常觀察研究、動手采摘、分裝打包的全流程。“種植、認識、研究、收獲中草藥的過程就是一個堅持努力、拓寬認識的過程。學生們不僅提升了勞動技能,還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一舉多得。”古山小學校長覃星循說。
近年來,覃塘區以一課、一廊、一園、一館、一主題“五個一”為抓手,按照項目化、基地化、生活化“三化一體”標準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工作,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目前,覃塘區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學生勞動基地近400畝、校均達2.5畝,做到“校校有基地”。
烹飪教育、手工編織、非遺文化傳承……覃塘區各中小學校以多種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并逐漸開花結果。2021年5月,覃塘區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安教工程”讓教師安居樂教
每天下午下班后,覃塘區東龍鎮中心小學教師肖翠容就到學校附近買菜回到教師周轉房做晚飯,房間是兩房一廳,冰箱、空調、熱水器、抽油煙機等家電齊全,房內充滿著溫暖的生活氣息。
“飯菜、教學設備、生活用水用電等問題,我們都可以提意見,從提出到落實,前后大概只需要一周,實實在在地提高了我們生活、工作的幸福指數。”肖翠容介紹,她從2003年到東龍鎮中心小學任教,在學校舉辦的聯誼活動上認識了同校教師覃適彬,兩人于2007年結婚并一直在此任教。
為改善鄉村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覃塘區大力推進鄉村教師安居工程,并實施人文關懷。“教職工可以根據工作、生活需求向學校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以年級為單位收集后交由學校處理,包括飲食、住宿、教學、飲水等問題。”東龍鎮中心小學校長潘遠振說。
覃塘區大部分中小學處于農村,為解決教師住宿問題,覃塘區近年來實施以“造個房,做個媒,給塊地,再培訓”為主線的中小學教師“安教工程”,不斷提高教師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環境。近三年,覃塘區新招錄教師1053人,90%以上安排到鄉村學校教學一線;建成鄉村教師公共租賃住房、周轉房2810套,解決2800多名教師的住宿問題。
“安教工程”實施以來,覃塘區涌現出了全國優秀教師2名、自治區特級教師3名,獲正高級職稱教師6名;有17名被評為自治區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校長,有30人次獲自治區級教師學科教學比賽獎。
覃塘區教育局局長李家杰表示,覃塘區將繼續按照優質均衡的標準要求,立足區域實際,提高保障水平,優化教育布局,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