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個目標,從學校文化系統、課程建設體系,到教學改革、評價改革,再到學校品質提升,學校跑出了‘加速度’。”重慶市江津區雙福三小黨支部書記王平介紹,自學校成為課改“種子學校”后,連續3年學生在重慶市級科技比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學科質量檢測成績名列同類學校前列,實現了過去學生“不愿上”到如今“搶著上”的改變。
這是江津實施整體性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變化源于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在2019年5月簽訂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以下簡稱“課改實驗區”)合作協議。經歷5年實驗探索,江津成功入選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
培育種子,項目引領
課改初期,雖然江津區教委信心十足,但有一部分學校是有抵觸心理的。“高中不能動,初三不能動,成績下降家長會怨我們的。”甚至有些校長還提醒課改工作相關同志。
“怎么改?”江津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徐寧認為,“想要改變,首先必須找到愿意‘吃螃蟹’的學校!”
“種子學校”先行,“聯動學校”跟進,按照“自愿申報、主動參與”原則,江津區建立“課程教材研究所—區域—學校—教研組”四級協同推進機制,成立以主任為組長的課程改革推進領導小組,以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知名專家等為智庫的課程改革推進小組,以區教師發展中心專業力量為指導的課程改革攻堅小組,以學校書記、校長為骨干的課程改革推進工作小組,確保課改實驗區建設的領導統籌力度、專家引領高度、專業指導精度和工作落實效度。
同時,江津區構建項目引領的推進機制,發揮“試點+項目”的“乘數效應”。“抓好一項研究,帶好一支團隊,出好一批成果。”徐寧說,“我們以課題研究為核心打造基地共同體,以自主發展為重點構建教師成長機制,以品質成果為標志彰顯示范引領作用,探索出行之有效、可復制性強的經驗。”
立足素養,整體推進
“原來總是自己引用現實生活事例,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回答,自己再適當點撥,但慢慢感覺到缺點什么。”課改后,四牌坊小學黨支部書記兼道德法治教師楊雪梅找到了答案,她說:“原來設置的是零碎的情境,缺少了引領孩子探究和分享的過程。”
楊雪梅運用社會生活素材,巧設系統化、邏輯化、結構化的問題鏈。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與教師、同學互動,在具體情境中高質量解決問題。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江津區規范化實施“國標”課程,特色化建設校本課程。如向陽小學的“陽光課程”,李市小學的“山歌課程”,嘉平學校的“茶文化課程”……這些課程將本土資源、學生需求、教育目標有機融合,促進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江津區堅持把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打造全方位、立體式的育人時空,引導學校深入挖掘自身優勢,走好特色化發展之路。5年來,江津課改實驗區建設碩果累累,獲得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15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8項。
深耕課堂,賦能教師
課堂為基,文化為魂。2021年,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組織專家團隊入校進行課堂診斷,學校組織骨干教師赴名校跟崗學習,教研組集體設計“大概念”“大單元”等學習任務,探索打通“課堂解決問題”到“實踐中解決真問題”的路徑……
近年來,江津區以學科教學為突破口,圍繞人文素養培養,推動課程綜合性改革。如鼎山小學以“鼎”文化為根,厚植家國情懷;龍門中學構建“魚躍龍門”文化體系。
教師改變,課堂才會變。面對課改,許多教師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開始,江津中學歷史教師黃童超也不例外,“課改,挑戰了我以往很多教學理念”。
“高考方向變了,教師傳統教學方式不變革,肯定難以適應新高考……”江津中學校長羊自力回想學校加入“種子學校”的歷程,頗有感悟。
為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江津組建新型現代教師教育培訓機構,打造在重慶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教師教育基地,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新三名工程”,培養為學、為事、為人示范的新時代“大先生”。
“現在培訓的機會越來越多了,政策也越來越好,我們干勁十足。”提及如今的發展環境,幾江實驗小學校長吳鑒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5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